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106篇
基础科学   99篇
  365篇
综合类   494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对土壤呼吸(包括根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7月中旬至8月初呼吸速率达到峰值的变化特征;各个生育期土壤累积呼吸量对总呼吸的贡献有所差别,其中以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呼吸对总呼吸贡献最大,分别占35.3%~41.2%和25.9%~31.9%。与农民习惯处理(不深松、秸秆不还田,FP)相比,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并显著提高土壤呼吸累积量53.2%~108.0%(P<0.05);FP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入不敷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647 kg C·hm^-2。单独深松处理(T1)土壤有机碳平衡表示为碳亏损,碳支出比FP高102.3%,有机碳损失最严重。单独秸秆还田处理(T2)、深松25 cm+秸秆还田处理(T3)和深松35 cm+秸秆还田处理(T4)较FP分别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收入448.5%、477.7%和448.9%,土壤有机碳平衡均为正值,均能有效固存有机碳;与FP相比,深松和秸秆还田及两者结合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3.8%~22.4%(P<0.05),达到12 t·hm^-2高产水平。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作物产量,是东北黑土地力提升和有机碳固存的推荐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2.
农业区位理论与西部退耕还林区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河流的源头,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如何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该项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按照农业区位理论和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西部退耕还林区现状及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西部退耕还林区农业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用“吴旗模式”验证其可行性,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选用已进行4 a温室夏季种植甜玉米、菜豆及其秸秆还田试验的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于2009年继续进行相同的处理,研究了温室夏季填闲作物及秸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甜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能减小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透性。夏季填闲及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在秋冬茬表现较明显,能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种植菜豆处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填闲作物及秸秆还田处理还能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4.
近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氯化物盐渍土在开发种稻的条件下,鉴于其土壤肥力瘠薄及盐分危害,实施稻草还田,能够明显地改善土壤的养分及其它不良的理化性状,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5.
四川旱耕地生产、生态问题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四川地域辽阔 ,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农耕地分布范围广 ,旱耕地比重大 ,水土流失和与之相关的旱、洪灾害等生产、生态问题突出 ,既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又给长江中下游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 ,四川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外 ,旱耕地 ,特别是旱坡耕地 (2°~ 2 5°)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也是四川农业持续发展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6.
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分别增加9.5%、9.9%、10.7%,与0~15 cm相比,秸秆还田深度为15~30 cm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比,未秸秆还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8%。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胡敏素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富里酸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7.
通过麦秸直接还田和水稻氮肥配施技术的研究表明 :经过三熟作物秸秆连续还田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显著地增加 ;秸秆全量还田 ,水稻产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提高 ,秸秆还田量 5 4 0 0 kg/ hm2 的产量比不还田的增产 6 .6 % ;全生育期氮肥配比以前∶中∶后期为 6 .5∶0 .5∶ 3为最佳。  相似文献   
78.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9.
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未来 2 0年粮食供需状况进行预测 ,并根据未来粮食供需形势 ,选择了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最优的退耕和粮食补助模式  相似文献   
80.
稻草还田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4年进行晚稻稻草异茬还田,以提供春玉米生长所需钾肥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第1年由于稻草未能完全腐解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所下降;从第2年开始,化肥 稻草处理(NPS)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明显高于化肥处理(NPK),4年平均增产7.3%和7.6%。(2)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前,NPS处理的生长发育往往不如NPK处理,但拔节期之后,NPS处理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其出叶速度、叶面积指数、株高等指标均明显高于NPK处理,抗旱能力增强,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亦明显提高,空秆率和秃顶度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