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06篇
  免费   1483篇
  国内免费   2167篇
林业   1841篇
农学   3619篇
基础科学   583篇
  1885篇
综合类   9015篇
农作物   2225篇
水产渔业   656篇
畜牧兽医   2861篇
园艺   1066篇
植物保护   4505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477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812篇
  2020年   871篇
  2019年   995篇
  2018年   678篇
  2017年   963篇
  2016年   1036篇
  2015年   1033篇
  2014年   1250篇
  2013年   1242篇
  2012年   1495篇
  2011年   1596篇
  2010年   1360篇
  2009年   1340篇
  2008年   1221篇
  2007年   1303篇
  2006年   1250篇
  2005年   1070篇
  2004年   898篇
  2003年   778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548篇
  1999年   453篇
  1998年   361篇
  1997年   367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260篇
  1992年   279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23篇
  1976年   16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62.
Resistance to plant disease is often specific and metabolites and recep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specificity may have specific structures. However, simple, structurally-unrelated compounds induce systemic resistance in unrelated plants to diverse pathogens including fungi, bacteria and viruses. Both resistance and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the same structurally unrelated putative defense compounds that have diverse functio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cultivar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is initiated by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of a pathogen product (or pathogen induced product) and a plant receptor. However, restricted infection by pathogens can result in ISR and many different compounds can cause ISR. It is thus evident that there are both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routes to the master switch for ISR and there may be more than one master switch. A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free radicals regulating the master switch(es) via both routes? It is also evident there are many switches, other than the master switch. Ad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resistance and ISR are the observations that different compounds and pathways may mediate different biochemical resistances. Activation of one of the pathways may antagonize or enhance the activation or effectiveness of another. The review will address these complexities and questions and propose directions of research which require high priority. Factors which encourage and suppress the application of ISR in agriculture will also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63.
黄瓜和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内吸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确定甲霜胺、乙磷铝与恶唑烷酮、霜脲氰、安克和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交抗型,在叶盘上共测试了黄瓜霜霉(PC)和葡萄霜霉(PV)的27个分离系对6种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水平,结果证实了在两种目标真菌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之间的非交抗关系,甲霜胺和恶唑烷酮之间的正交互抗药性,在PC上甲霜胺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试验还表明在PC上甲霜胺和安克之间以及乙磷铝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在PV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与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非交抗关系。此外,试验发现了霜脲氰和安克在叶盘上对抗甲霜胺分离系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64.
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病反应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是开展玉米抗病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本试验以西南地区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R08与18-599R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R.solani菌丝融合群AG1-IA,对成株期玉米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病原菌诱导后苗期玉米叶片上的活性氧(ROS)、抗病相关基因(PR1、ZmDREB2A、ZmERF3和WIP1)表达及细胞坏死情况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R08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而18-599R为高感材料;受R.solani侵染后,玉米叶片ROS的积累在R08中较18-599R多;两个自交系中基因表达量及表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R08叶片出现显著的细胞坏死反应,而18-599R相对较轻。本研究表明两个自交系对R.solani的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关抗病反应的时间和强度上,这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纹枯病抗病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为进一步提高犁体耕作性能,分析影响犁体耕作阻力的因素,基于摩尔-库仑土壤剪切理论,建立了包含犁体结构参数、土壤物理特性和犁体工作参数的耕作阻力模型,耕作阻力表达式包含了犁铲尖和犁铧切削土壤阻力、土壤在犁壁上产生的摩擦力和翻垡过程土壤动量变化产生的阻力、犁壁翻垡使土壤势能增加产生的阻力、作用在犁铧和犁壁上的横向力产生的摩擦力、土壤横向运动对犁壁产生的阻力。基于新疆玉米地土壤物理特性,建立了两种高速犁体A和B的耕作阻力方程,在不同耕宽(0.35、0.42 m)、耕深(0.255、0.305 m)和耕速(2.22、2.5、2.78 m·s-1)作业条件下对耕作阻力进行了理论、仿真和试验研究,分析了犁体耕作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仿真值与计算值的平均误差为3.37%,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误差为7.18%,试验值与仿真值的平均误差为3.71%。犁体耕作阻力与铧刃角呈非线性增长关系;与耕深呈三次函数增长关系;与耕速呈二次函数增长关系;犁体耕作过程的功率消耗与耕速呈三次函数的增长关系。提出设置合理的安全系数(sf),使拖拉机配套功率Ps  相似文献   
67.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气传叶部病害。不断发掘和利用新抗源是持续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老白麦’是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对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为高抗水平。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对‘老白麦’及其与感病品种‘Taichung 29’的杂交后代在成株期和苗期分别接种CYR32号小种和CYR33号小种,进行抗条锈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近免疫,其全生育期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号小种在成株期表现近免疫,苗期表现高感,成株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属细胞核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老白麦’至少含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分别控制‘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CYR32号小种的成株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认为‘老白麦’对CYR33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多样化布局。  相似文献   
68.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对多菌灵(MBC)敏感性表型呈多样性,即存在MBCS、MBCLRLR、MBCHRHR和MBCVHR表型.而对乙霉威(DIE)则只检测到DIES和DIEHR表型.MBCS、MBCLR和MBCHR菌株中除JD2-3菌株为DIES外,其余菌株均为DIEHR,MBCVHR菌株对DIE表现为DIES.MBC和DIE之间存在典型的负相关交互抗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表型为MBCVHRDIES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型为MBCHRDIEH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在第200位,由Phe(TTC)突变为Tyr(TAC);而表型为MBCSDIES和MBCLRDIEHR的菌株在所扩增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中未发生突变.初步表明,β-微管蛋白基因198和200位氨基酸的突变是引起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呈多样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9.
由多个不同的抗病诱导因子组成植物抗病诱导系统的1个子系统。每个因子都是这个系统中的1个要素。系统的性质不但取决于系统中的要素,还取决于要素的结构。合理的配伍可以使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得以优化,使系统的功能得以强化。把筛选得到的多个不同的抗病诱导因子进行配伍,组合成新的"诱导组合体",其诱导效应比单一因子显著提高;用不同的"诱导组合体"进行"相继诱导"和"循环诱导",则进一步提高诱导效应,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78.16%,高于常规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0.
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系统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它们是引起绵阳系小麦丧失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新的毒性菌系的出现和发展及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的丧失,将对我国小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加强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系统监测及控制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