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1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485篇
林业   322篇
农学   367篇
基础科学   138篇
  1340篇
综合类   2539篇
农作物   234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891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863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为探索有机磷农药降解的新途径和方法,以大黄、海桐皮、木槿皮、五倍子按9:4:3:2质量份数混合,粉碎并以水浸泡,以GC-MS定量检测法、农残速测法,通过比较试验前后有机磷农药浓度变动,明确其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2 min内浸提液对毒死蜱、对硫磷2种有机磷农药降解率分别达到93.6%、92.9%;浸提液17 h内对敌敌畏降解率为66.67%,11 h内对毒死蜱降解率为48.69%。本研究表明,大黄、海桐皮、木槿皮、五倍子浸提液对毒死蜱、对硫磷、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有显著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73.
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对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氮元素含量为定量指标,设计1个全施化肥处理和5个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处理,以期为大面积生产葡萄园基肥施用沼渣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葡萄产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00%NZY处理产量最高,为18197.03 kg/hm 2;粒重和穗重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随着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萌芽至成熟天数、叶片SPAD值、新梢节间长、粗度、百叶鲜重及单叶面积等生长指标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以150%NZY处理最高,表现出成熟期延迟,贪青晚熟,从而影响产量。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可改善葡萄果粒品质,以70%NZY和100%NZY处理较好。随着基施沼渣液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葡萄果粒重金属Cu、Zn和Pb含量均有所增加,Cr含量则有所下降,Cd和As含量无明显变化。各处理中葡萄果粒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05)。因此,本研究认为,综合葡萄产量和品质指标,沼渣液替代100%化肥氮可作为葡萄园定量化基施沼渣液的参考。  相似文献   
74.
菌渣还田对生菜生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查菌渣的肥效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布置生菜栽培盆栽实验,研究施用菌渣还田对生菜生长、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空白、菌渣、复合化肥、菌渣+复合化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1)施用菌渣,能促进青椒生长,但对生菜的生长促进不及化肥。(2)施加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与空白处理相比,施纯菌渣对土壤全氮增加58.6%,碱解氮增加73.3%,硝态氮增加35.3%。(3)施菌渣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施纯菌渣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是化肥处理的1.31、1.40、1.44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为化肥处理的1.56、1.72、1.72倍。施用菌渣可提高农田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减少养分流失,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5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叶样品中5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以期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样品经水浸泡后,用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V:V=5:1)振荡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经弗罗里硅土和活性炭层析柱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叶中5种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1~10.0 mg/L范围内,5种农药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在0.1、0.5、1 mg/L的添加水平下,5种农药在空白茶叶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5%~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5%~2.5%之间。该方法符合农药残留分析实验要求,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6.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降解代谢,以及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分别以其在蔬菜上登记的最低剂量、最高剂量、最高剂量的1.5倍3种剂量施药,进行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测定豇豆中丁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1,在0.01~1 mg·kg-1的添加水平下,丁硫克百威、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的平均回收率为72%~105%,相对标准偏差为1.4%~20.1%。丁硫克百威使用后的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播种期施药后的豇豆样品均无丁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检出;苗期以最高剂量的1.5倍施药后,第10天的样品中克百威(含3-羟基克百威)的残留值超出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结荚期2次或3次施药后7 d内克百威(含3-羟基克百威)的残留值超出MRL。结荚期施药时,丁硫克百威在2次施药和3次施药后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小于100%;但克百威(含3-羟基克百威)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较高,以最高剂量的1.5倍2次施药或3次施药后,克百威(含3-羟基克百威)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于药后7 d才降至100%以下。综上,播种期使用丁硫克百威不会导致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但苗期和结荚期使用丁硫克百威存在极高的风险,应禁止其在播种期以外的使用。  相似文献   
77.
为有效转化利用废弃木耳菌渣,解决木耳菌渣稻苗基质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稻苗黄化现象问题,通过分析木耳菌渣理化性质及对水稻种子采取硫酸亚铁溶液浸种处理的方法,进行木耳菌渣稻苗基质化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腐熟菌渣的有机质含量、保水性及速效养分等特性有利于做水稻育苗基质,但盐分浓度较高、偏碱性、密度较小不适宜单一菌渣做育苗基质;2)单一菌渣基质培育稻苗,会出现黄化现象,原因在于单一菌渣基质有效铁含量偏低,造成了叶片含铁量少;3)硫酸亚铁浸种处理可以控制稻苗黄化现象,但会诱导植株株高伸长;4)0.014mol/L硫酸亚铁与0.051mmol/L多效唑混合浸种液在20℃下浸种处理3d,能够有效控制稻苗黄化现象和植株的徒长。同体积的腐熟菌渣和稻田土混合配制成的育苗基质,稻种采用硫酸亚铁溶液与多效唑溶液混合浸种处理的方法,能够育出壮实的大龄机插秧苗。  相似文献   
78.
以羊角椒‘卡宴’为试材,以追施复合肥为对照(CK),设追施复合肥+叶喷沼液肥(T1)、根施沼渣肥+叶喷沼液肥(T2)两个处理,各处理植株分别设打底杈和对照两个整枝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和整枝方式对辣椒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底杈处理的植株在株高、开展度、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显著优于没有打底衩处理。打底杈的T1处理沼液叶面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辣椒株高、开展度等农艺性状指标最为明显,T2处理沼液叶面肥与沼渣肥配合施用在果实横纵经、单果重等果实品质上显著优于CK对照处理。打底杈处理的植株平均产量增加99.68kg/667m2,平均增产34.53%。说明对辣椒进行打底衩处理可以提高辣椒的农艺性状、果实品质以及产量。  相似文献   
79.
文章以分散式养猪场沼渣为应用研究对象,以8%聚乙烯醇为包膜材料,改性斜发沸石为肥料载体和缓控释材料调理剂,通过添加不同沸石量制备3种复混包膜缓释肥。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三维荧光对3种缓释肥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改性沸石的复混包膜肥除了增加显著的沸石红外特征谱外,其余红外光谱图差异不明显,表明添加沸石对有机质(富里酸和腐殖酸)结构和化学键型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即不影响沼渣理化性质;添加改性沸石可以使聚乙烯醇完整的覆盖在肥料表面,膜壳更加平整光滑,膜层更加致密;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复混包膜肥Ⅰ浸出富里酸和腐殖酸浓度最大,复混包膜肥Ⅲ浓度最低,表明添加沸石有减缓肥料养分释放的效果。该研究对于利用养猪场沼渣制备包膜缓释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Communal rangel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Botswana and Zimbabwe are based on incorrect technic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stability of semiarid rangeland, the nature of rangeland degradation, and the benefits of destocking. Consequently, inappropriate policies, stressing the need to destock and stabilise the rangelands, are pursued. Acknowledgement of the great instability but intrinsic resilience of rangeland would encourage the Governments to more favourably regard the opportunistic stocking strategies of the agro-pastoralists of the Communal Areas. However, degradation of rangelands is occurring, although at varying rates. This justifies the promotion of a ‘tracking strategy’, in which livestock densities are encouraged to follow, more closely that at present, variations in rainfall.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zing territories controlled by specific ‘communities’ may b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cking strategy, and for communal rangel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territorie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social equity, institutional problems and transaction costs, as well a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rangel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