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9篇 |
免费 | 402篇 |
国内免费 | 3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3篇 |
农学 | 225篇 |
基础科学 | 226篇 |
903篇 | |
综合类 | 2016篇 |
农作物 | 74篇 |
水产渔业 | 185篇 |
畜牧兽医 | 170篇 |
园艺 | 103篇 |
植物保护 | 1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73篇 |
2012年 | 386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290篇 |
2008年 | 255篇 |
2007年 | 245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3.
74.
阐述了构建我国农村多元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一是克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产生的瓶颈效应,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农村现代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合理配置资金并掌握资金流向,统筹城乡发展。深刻剖析了构建我国农村多元金融的困境:一是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二是民间金融市场混乱,组织不健全;三是农村金融体系单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四是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多元金融体系建设缺乏良好的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多元金融体系机制创新的具体思路、措施和对策:一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为农村多元金融体系构建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在农村多元金融体系中的功能;三是加大扶持和开发力度,改变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单一的局面;四是加强行政监管以及完善公共服务,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75.
针对昆明绿佳苑小区总体规划布局像蝴蝶形状的现状,提出以蝴蝶为线索展开小区的景观序列;从构思、设计理念、景观设计以及相关的专业总体上把握该小区的景观规划及景点布置,阐明如何通过准确找到楼盘景观设计的切入点,创造有品位、惟一性、高品质的景观. 相似文献
76.
在分析景谷县的有关植物研究基础后,记载了景谷县森林植被,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统计了全县植物种类数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经济植物资源,并讨论了确定了景谷县森林植物区系敏感区的原则,根据其原则确定景谷县威远江流域、小黑江流域等7个地区为景谷县森林植物区系敏感区。 相似文献
77.
基于熵值法的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国内外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应用于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以陕西关中9大灌区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熵值法能有效减少主观因素对项目评价结果的影响,提高项目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78.
基于贵州、四川、甘肃三省贫困连片区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关键人访谈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间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转包、转让、出租、入股、出租-入股5种,同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运作机制和利弊,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9.
Dynamic riparian buffer widths from potenti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reas in forested watershe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ce V. Gorsevski Jan Boll Enrique Gomezdelcampo Erin S. Brook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6(4):664-673
Efforts to manage National Forests in the USA for wood production, while protecting water quality, are currently constrained by models that do not address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variable non-point source (NPS) areas. NPS areas are diffuse sources of contaminants contributed mostly by runoff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land use activities. Riparian vegetative buffers are often used to control contaminants from NPS areas but defining suitable widths require different policy consider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approach for defining suitable buffer widths is to apply a distributed process-based model that predicts potential NPS areas prone to generating runoff in relation to overland flow distances. A case study of the concept was applied to the 72 km2 Pete King watershed located in the Clearwater National Forest (CNF) in central Idaho, USA. This grid modeling approach is based o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it integrates the soil moisture routing (SMR) model with probabilistic analysis. The SMR model is a daily water balance model that simulates the hydrology of forested watersheds using real or stochastically generated climate data,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soil, and land use data. The probabilistic analysis incorporates the variability of soil depth and accounts for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diction of NPS areas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 1-year simulation for the case study location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NPS areas prone to generating runoff.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aturated areas determines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potential NPS pollution. Use of this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riparian buffer widths woul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decision-making in fores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by mapping or delineating NPS areas likely to transport contaminants to perennial surface water bodies. 相似文献
80.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方面构建单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建立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景观安全格局。通过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叠加分析,针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农村居民点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方向,将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型、限制扩展型、适度建设型、重点发展型4种类型,分析各类型现状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强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工作中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优先的思想,不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相关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