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139篇
农学   124篇
基础科学   47篇
  606篇
综合类   693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1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随着薄木饰面板在家具、装修领域中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人造板的游离甲醛释放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关注,现有的甲醛捕捉剂一般只能在短期内发挥效果,而对人造板甲醛的长期释放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人造板甲醛释放的长期性问题,以尿素为芯材、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制备微囊型甲醛捕捉剂,探讨不同乳化剂及芯壁比制备的微囊型甲醛捕捉剂对饰面人造板甲醛控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芯壁比为3∶1,乳化剂用量1%、壁材质量分数3%、搅拌速度1000 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芯材负载效果最好,负载量达到36.24%、负载效率为8.05%。采用该微胶囊以2%的质量比与脲醛树脂胶黏剂混配进行饰面板贴面热压时,得到的薄木贴面板的甲醛释放量相比未处理饰面板降低了37.9%。经过20 d后,微胶囊对其饰面板甲醛的释放仍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效果,饰面板的甲醛释放量为0.99 mg/L,仅为未处理饰面板的56.9%。说明用微囊型甲醛捕捉剂对饰面人造板进行处理不仅能够对饰面板中的甲醛进行控释,而且在长期的放置、使用过程中也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2.
土壤中铝与各类型表面的吸附及释放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土壤中铝与各类型表面的吸附反应、铝的吸附对土壤和粘土矿物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13.
为明确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在非淹水土壤中的腐解过程差异,以玻璃纤维滤纸与尼龙网袋结合的方法开展翻压模拟试验,研究了3个翻压量(萍土质量比为5 g·kg-1,10 g·kg-1和15 g·kg-1)下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均为前期(0~10 d)快、后期(20~60 d)慢,最终(60 d后)的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随翻压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养分释放总量随之增加,各翻压量养分释放率均为磷>钾>碳>氮。养分释放率(y)和释放速率(v)与腐解时间(x)的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y=axb(P<0.001)和指数衰减模型v=voe-kx(P<0.05)。回归分析表明,增加翻压量可延缓细叶满江红养分的释放,且延缓效果为氮>碳>钾>磷;随着翻压量的增加,各养分的最大释放速率均显著提升(P<0.05),但速率衰减速度也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114.
缓控释肥是一种能够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的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类型,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5.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恢复舟山渔场本地种岱衢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c Focea)资源,2000~2009年进行了岱衢族大黄鱼增殖放流试验。10年间共放流了经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288.0×10^4尾,其中包括标志鱼62680尾。回捕标志鱼1432尾,平均回捕率2.73%。回捕试验结果表明,在岱衢洋进行本地大黄鱼的放流可行,体外挂牌法适合于大黄鱼的标志放流,放流鱼苗不仅可以成活、生长,还能够产卵、增殖并进行洄游;放流使舟山渔场本地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6.
人工诱导池养3+龄鲥鱼性腺发育的初步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似鲥鱼性腺发育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埋植 LHRH-A 和 Testosterone 缓释放颗粒激素,诱导池养3~+龄鲥鱼性腺发育季至第1期,成熟系数达0.9%。试验摸索出麻醉操作鲥鱼不死的有效方法。对今后鲥鱼全人工繁殖的前景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7.
低溶胀壳聚糖/丝素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单纯壳聚糖膜用作医用创面敷料在湿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将壳聚糖(CS)和家蚕丝素蛋白(SF)混合,采用延流法制备壳聚糖/丝素蛋白(CS/SF)复合膜。物理与机械性能测试表明:CS/SF复合膜的溶胀率较单纯CS膜显著降低,且其溶胀能力具有pH依赖性;CS/SF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较单纯CS膜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 043~3 363 g/(m2.d);CS/SF复合膜在湿环境下的力学强度较单纯CS膜显著提高,当加入SF的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为34.5 MPa±1.8 MPa,比单纯CS膜提高近18%,而其断裂伸长率也由初始的83.1%±6.7%提高到119.3%±8.2%。CS/SF复合膜具有较好的药物释放性能,对抗感染药物盐酸万古霉素表现出在初始1 h内的突释行为和随后较长时期的缓释行为,十分有利于降低感染和加速伤口愈合。此外,CS/SF复合膜对STO小鼠胚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各项性能测试显示CS/SF复合膜作为医用敷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8.
就一种新型观赏植物养护专用缓释肥在醉蝶花、罗汉松、莞香3种观赏植物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缓释肥可促进3种观赏植物的生长,与复合肥相比,该缓释肥具有肥效慢、肥效持续时间长、肥料利用效率高的特点。试验还发现,适量施用缓释肥可促进醉蝶花开花和延长开花期,且该缓释肥覆土施用要明显优于表土施用。  相似文献   
119.
将100只14日龄健康肉杂仔鸡随机分成A、B、C、D、E 5个试验组,每组20只鸡,A、B、C、D 4组为试验组,E组为对照组。A、B、C 3组试验鸡每只分别投服批号为0308、0312、0402的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1粒,进行有效药物释放量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投服后日均磨损量20d前为6.2~6.7 mg,30 d前为6.0~6.3 mg,日均药物有效释放量为2.40~2.52 mg,经方差分析,批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在有效剂量之间,药物的有效释放期均在30 d以上。D组试验鸡每只投服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3粒,进行有效药物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仔鸡投服后食、饮欲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与对照组鸡相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从而说明该缓释制剂在鸡体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pplied during short day-induced budset on induction of dormancy in six ecotypes of Betula pubescens Ehrh. and two ecotypes of Betula pendula Roth. Seedlings were grown in a phytotro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s of 9–21°C under a 12 h photoperiod (SD) during dormancy induction. Induction of dormancy was monitored by following bud flushing and shoot growth after transfer to long photoperiod conditions (24 h) at 18°C. Chilling requirement was studied in seedlings exposed to 10 weeks of SD. In both species induction of bud dormancy developed most rapidly at 15–18°C, and both 9–12°C and 21°C delayed the induction of dormancy.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from 9 to 21°C) applied during induction of dormanc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hilling requirement. These responses were noted for all ecotypes tested, but in general the northern ecotypes entered dormancy more quickly than the southern ones. No such trend was recorded for chilling requirement, although a B. pubescens ecotype from Iceland and another from the coast of northern Norway appeared to require a longer chilling treatment than the other ecotypes. In conclusion, induction and depth of bud dormancy in birch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nd these effects may explain some of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dormancy and chilling requirement observed in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