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林业   218篇
农学   212篇
基础科学   111篇
  381篇
综合类   768篇
农作物   160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4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4种不同方法对小班杉木林蓄积量进行调查,分别记录工时,其结果表明用航空像片设计带状样地调查小班森林蓄积量实际精度达到97.7%,工效为标准地调查的1.7倍,模拟样地的2.7倍,全林实测的5.7倍。所以用航空像片设计带状样地,是调查小班森林蓄积量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通过探讨氮肥减量条件下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利用其根茬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氮肥贡献率的影响,旨为玉米毛叶苕子间作体系的氮肥替代及其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于2014—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甘肃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不施肥(CK)和习惯施氮(N100)水平下设置单作玉米处理,在90%(N90V)、80%(N80V)、70%(N70V)、60%(N60V)和0%(N0V)的习惯施氮水平下设置玉米毛叶苕子间作处理,共7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不同氮肥减施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后,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利用根茬还田对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而且这种增产优势随间作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相比习惯施氮处理(N100),在化学氮肥减施20%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可以在保证玉米稳产的情况下增收2 273.2 kg·hm-2毛叶苕子干草,合计收益增加0.9%,达29 686元/hm2,同时,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显著提高20.7%和14.7%;在化学氮肥减施30%的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虽然玉米籽粒产量降幅明显,达7.7%,但是因为可以增收2 319.34 kg·hm-2毛叶苕子干草,合计收益与习惯施氮处理持平,达28 652元/hm2,同时,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显著提高31.8%和16.3%;在化学氮肥减施40%的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虽然可以增收2 303.09 kg·hm-2毛叶苕子干草,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也显著提高48.8%和23.8%,但是因为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10.7%,合计收益只有27 929元/hm2,显著低于习惯施氮处理。【结论】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生产过程中,氮肥减量条件下长期(9年)间作毛叶苕子利用其根茬还田,若只考虑玉米籽粒产量,则可以替代20%的化学氮肥用量,若考虑玉米和毛叶苕子的合计产值,则可以替代30%的化学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旨在探究花生//高粱间作下花生对盐胁迫的响应,以期为逆境栽培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试验以耐盐花生品种(花育25)和耐盐高粱品种(辽杂15)为试验材料,在正常(N)和0.25%盐胁迫(S)条件下设置花生单作(SP)和花生//高粱间作(IP),分别为正常土壤条件下单作花生(N-SP);正常土壤条件下间作花生(N-IP);盐胁迫条件下花生单作(S-SP)和盐胁迫条件下花生间作(S-IP),共4个处理组合。通过连续2年进行田间种植箱模拟试验,测定花生盐耐受指数(STI)、邻体效应指数(RII)、Na+/K+和根际养分等指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对盐胁迫的响应。【结果】花生//高粱间作模式下,花生RII均为负值,但在盐胁迫条件下,特别是连续种植2年后,S-IP处理组的负RII明显减弱,STI明显提高。在2019年,S-IP处理负RII较2018年降低了66.78%,相较N-IP处理降低了88.76%。2018和2019年S-IP处理STI相较S-SP处理均提高了27%左右。此外,花生//高粱间作有利于不同类型根系的发育,从而改变整体根系分布与结构并影响花生根际养分。其中N-IP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相较N-SP处理平均升高6.19%,S-IP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相较S-SP处理平均升高3.73%。盐胁迫条件下土壤钾素含量相较正常土壤条件显著增加,这可能是植物维持根际土壤Na+/K+稳态的初始防御响应,从而通过影响Na+、K+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调控了花生体内Na+/K+稳态。相较S-SP处理,S-IP处理叶片Na+/K+降低了20.63%,叶片盐害系数(LSHC)减少了53.95%,光合潜力和光能转化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干物质积累能力和产量潜力也得到提高。其中S-IP增产潜力最为明显,相较2018年,2019年S-IP处理产量增加了17.95%。【结论】盐胁迫下连续花生//高粱间作能有效缓解花生的负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花生盐耐受指数,并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调控花生Na+/K+稳态缓解盐胁迫,维持了干物质积累能力和提高了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宽幅播种对新疆南疆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设置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处理有利于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2018年、2019年宽幅播种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5.31%、4.78%;穗粒数分别增加2.73%、3.47%;千粒重分别提高了4.00%、5.13%;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36%、6.10%;2018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降低了5.23%,但2019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较常规条播却增加了2.90%。【结论】枣麦间作模式下宽幅播种增加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提高了LAI,促进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95.
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系统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系统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进程,从早最的谷物单一种植,到传统种植制度的形成,再到集约种植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了解其来龙去脉,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种植制度沿着健康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从混播牧草地上部分生长效率与种间竞争格局、地下部分根系构型与生物固氮效率角度出发,将不同混播群体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燕麦+箭筈豌豆型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因素,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混播牧草在不同混播群体结构中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以及不同混播群体结构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以期明确豆禾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及其混播优势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豆禾异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Y15)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佳的产量优势,燕麦的竞争率和侵占力均高于与之混播的箭筈豌豆;2) 豆禾同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T15)和Y15均具有较高的应用生物固氮量、转氮率及豆科牧草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率;3)牧草产量与牧草叶片初始荧光(Fo)和单位面积捕获光能(TRo/CSo)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牧草产量与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和根系构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系统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1.64%和78.36%,综合体现为地下部分贡献远大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997.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根系分隔法将根系按不同方式进行分隔,并在不同氮素水平和生育时期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和玉米地上生物量以及氮积累量进行测定,以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下根系互作对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各指标、玉米及单位面积地上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其中,总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各生育期以及有效根瘤数、有效/总根瘤数及固氮酶活性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显著高于尼龙网分隔显著高于塑料分隔和紫花苜蓿单作(P<0.05)。总根瘤数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N21>N210,且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其他结瘤固氮指标在分枝期时表现为N21210,现蕾期和盛花期为N21>N210,并且N210下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而N21时各指标均在盛花期前最大。同时,结瘤固氮及氮代谢产物相关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根瘤重与单株固氮潜力相关系数最大(0.993)。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随氮素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根瘤生长发育在分枝期时适当的氮素对其有促进作用;促进根瘤形成的氮素阈值也较根瘤生长发育的低;根系互作是结瘤固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8.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小麦/玉米带田作物氮营养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2年在张掖灌漠土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①带田小麦与玉米在共生期对氮资源存在着竞争,小麦的竞争能力大于玉米。②带田小麦的氮吸收效率均高于单种,而玉米多低于单种,带田整体则高于当量面积的单种。③带田小麦的氮利用效率多低于单种,玉米在施肥处理中多高于单种,而带田整体在多数情况下都低于当量面积的单种。④仅就氮的营养而论,带田的间作优势几乎完全来自氮吸收效率的贡献,氮利用效率的贡献或者为0,或者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00.
郑国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13-5114
以鲁麦22号和鲁棉研16号为供试品种,采取三二式套种模式,设计南北套种行向与东西套种行向作对比,研究了田间小气候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向不同造成近地面的采光效果不同,从而导致其他小气候要素的变化;东西行的光照强度、气温均比南北行高,相对湿度比南北行低。东西套种行的棉花发棵早,干物质积累快,实收产量比南北行增加了7.4%。得出结论,东西套种行向有利于改善近地面的光照条件,提高温度等,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