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01篇 |
免费 | 888篇 |
国内免费 | 95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88篇 |
农学 | 1609篇 |
基础科学 | 528篇 |
2417篇 | |
综合类 | 7612篇 |
农作物 | 1228篇 |
水产渔业 | 243篇 |
畜牧兽医 | 1122篇 |
园艺 | 711篇 |
植物保护 | 17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302篇 |
2022年 | 497篇 |
2021年 | 569篇 |
2020年 | 614篇 |
2019年 | 679篇 |
2018年 | 486篇 |
2017年 | 684篇 |
2016年 | 841篇 |
2015年 | 617篇 |
2014年 | 842篇 |
2013年 | 1197篇 |
2012年 | 1494篇 |
2011年 | 1220篇 |
2010年 | 1002篇 |
2009年 | 1082篇 |
2008年 | 988篇 |
2007年 | 1077篇 |
2006年 | 900篇 |
2005年 | 723篇 |
2004年 | 626篇 |
2003年 | 487篇 |
2002年 | 385篇 |
2001年 | 349篇 |
2000年 | 298篇 |
1999年 | 263篇 |
1998年 | 215篇 |
1997年 | 173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80篇 |
1994年 | 138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51.
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6~2009年在北京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杂交狼尾草作为草本能源植物的适应性、生物质产量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杂交狼尾草不能越冬,其干物质产量可达40.14~48.54t/hm2,热值为17.02MJ/kg,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为36.15%、21.01%和8.92%,碳、氢、氮元素含量分别为41.86%、5.62%和1.52%,C/N为27.54∶1,灰分含量为9.26%,灰熔点的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分别为942.0℃、980.8℃、1010.3℃和1054.8℃。杂交狼尾草适宜作为草本能源植物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但存在不能越冬和生物质含水量下降速率慢的缺点。 相似文献
52.
53.
采煤活动所致的动态沉陷湿地具有动态性、高潜水位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探明此类人工重构湿地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竞争机制,有助于为采煤沉陷区湿地水生植物群落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淮南潘集区人工构建的苦草群落(Ass. Vallisneria natans)为例,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苦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其他水生植物的竞争机制。结果表明,1)沉陷区苦草的生物学特性与浅水湖泊较一致。主要表现在苦草的繁殖方式、传粉方式、生活史方面,但研究区苦草以有性繁殖为主。2)沉陷区苦草能与以种子萌发形成的水烛群丛(Ass. Typha angustifolia)共生,但生物量低;在与形成两年以上的水烛群丛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水烛群丛盖度达到90%时苦草逐渐消失。3)沉陷区苦草在与浮叶植物莕菜群丛(Ass. Nymphoides peltatum)、苹群丛(Ass. Marsilea quadrifolia)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盖度、株高、生物量等指标都明显下降。4)沉陷区苦草在与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群丛(Ass. Potamogeton malaianus)竞争中处于劣势,苦草与沉水植物黑藻群丛(Ass. 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群丛(Ass.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大茨藻群丛(Ass. Najas marina)、金鱼藻群丛(Ass. Ceratophyllum demersum)占据不同水层空间,种间竞争不强烈,能较好地共存。总之,苦草较之于相似生长型的植物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具有不同生活型,尤其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处于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54.
Hygienic and ecological risks connected with utilization of animal manures and biosolids in agricul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ecent years the fate of human and animal pathogen microorganisms as a potential pollutant of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paid increased attention. Substantial quantities of 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metabolites are excreted, flushed down the drain, discarded as waste, or left over in animal feedlots. After passing to the sewer, several of these compounds are not adequately eliminated by the methods that are currently used in sewage treatment. Substantial quantities of biosolids and livestock manure end up on agricultural land. Effective sani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of some of its special parts, which can be a source of spreading of diseas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is respec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sinfection of infected farm animal excrements. Sanitation of excrements should, on the one hand, ensure effective inhibition of infectious agen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preserv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nure so it can be us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55.
基于Biolog-Eco技术,研究了长期受放牧干扰的松嫩草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禾草、豆科植物和杂类草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规律。结果表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杂类草功能群土壤细菌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禾草功能群、羊草功能群,豆科植物功能群最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均对糖类和氨基酸这两类碳源利用较好,对酚酸和胺类这两类碳源利用情况较差。杂类草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Gini多样性指数最高,而豆科的最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中全氮和有机质对杂类草及豆科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电导率、pH以及含水量则对羊草和禾草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6.
57.
58.
新疆野生木本饲用植物评价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疆野生木本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共有15科,54属,210种。该类群植物,适口性好,抗逆性强,鲜叶及嫩枝产量同,粗蛋白质,总能,有机质消化率和总消化养分可与野生的优良牧草相媲美。 相似文献
59.
60.
紫花苜蓿对九种杂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运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叶化感物质对九种受体植物的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提取物对多变小冠花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提取物对高羊茅种子的发芽势有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最终发芽率也增加(P<0.05);除狗尾草外,其余八种受体植物的胚根长度都受到紫花苜蓿叶提取物的抑制,与对照的差异均显著(P<0.05);提取物对稗草、狗尾草、高羊茅、毛马唐和多变小冠花的苗长具有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反枝苋的苗长则受到抑制(P<0.05);提取物对受体植物的幼苗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虎尾草、匍匐翦股颖、巴哈雀稗、反枝苋和多变小冠花幼苗鲜重明显降低,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