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105篇
  105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81.
彩色叶植物是城市绿地色彩的主体植物材料,对植物色彩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海现有绿地彩色叶植物应用现状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82.
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采用5种不同田间行穴配置,研究北方粳型超级稻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宽窄行稀植(40.0+26.6)cm×13.3 cm是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相对优适的田间配置方式,其群体特征表现为茎蘖生长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同时拥有适宜叶面积指数下的高粒叶比、高位平衡下的库源结构和较高生物产量下的高收获指数,其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也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此外,成穗率和粒叶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高成穗率和高粒叶比二者谐同成为高产群体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83.
新疆南疆核桃树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为新疆核桃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氮、磷、钾肥料效应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核桃的合理施肥量,施肥与叶片营养水平的关系,分析了传统施肥存在的问题.[结果]适量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可以提高核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增加核桃叶片的N、P、K营养水平,提高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氮、磷、钾肥对核桃叶片中N、P、K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叶片中N、P、K含量与施肥量之间呈现二次多项式模式.在供试条件下,合理的施肥量为,尿素3 kg/株、三料磷肥3 kg/株、硫酸钾1.5 kg/株,核桃产量可达19.6~22.2 kg/株.[结论]平衡施肥与传统施肥相比,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配合合理,能有效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核桃园可增加收入2 590.6元/667 m2,平衡施肥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84.
运用根号矩形分割法,分析了21例明式家具构件的尺寸关系,得出相应的比例网络。用视觉长度相对差别阈限、Wilcoxon配对样本符号秩检验和尺寸公差等级评价等方法,检验比例网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尺寸质量特征总体评价良好:家具轮廓与比例框架的相对偏差<2%,特征点配对坐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构件尺寸波动量处于±5 mm范围,对应公差等级WIT2~WIT5。比例网络的建立,为研究明式家具的尺度控制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5.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价廉的1,12-十二碳二醇出发,经单边酯化和Wittig反应,以45%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反比为90/10。将所得化合物经构型转化,得顺反比为25/75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数据确证。  相似文献   
886.
玉米秸秆深埋还田机螺旋开沟装置参数优化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东北地区棕壤土玉米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秸秆深埋还田的方法,打破犁底层,在增加深层土壤肥力、蓄水保墒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的同时,解决了秸秆有效处理问题。1JHL-2型秸秆深埋还田机能够对覆盖在地表的秸秆一次性完成粉碎、收集、开沟和掩埋作业。为了解决其开沟阻力大、整机受力不均和前进直线性差等问题,对其螺旋开沟装置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针对开沟过程中叶片易粘土堵塞等问题,对螺旋开沟装置的螺旋叶片表面进行了仿生优化设计。通过动力学分析,确定出螺旋开沟装置的最佳结构参数。以玉米秸秆深埋率、开沟功耗和机组直线行驶最大偏移量为试验指标,以机具前进速度、开沟器转速和开沟深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开沟器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1.04 m/s、开沟器转速275 r/min、开沟深度28.5 cm。在最优参数组合下,田间试验验证表明:秸秆深埋率的均值为92.03%,开沟功耗均值为17.7 k W,机组直线行驶最大偏移量为74 mm,满足玉米秸秆深埋还田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87.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本研究对近年来植物化感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报道的化感植物、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等进行了综述,并归纳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牧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个科发现了具有化感潜势的植物并分别鉴定出了酚酸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十几类化感物质,化感物质多以自然挥发、雨雾淋溶、根系分泌、残渣分解等方式进入周围环境并对受体发生化感作用,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下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等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或者抑制效应;化感现象对作物的轮作和套作、混交林树种的选择搭配、合理放牧、除草剂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综合已报道的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888.
选取广州市有自然驳岸的城市公园进行调研,归纳整理公园耐湿植物种类,分析不同水景中的耐湿植物配置现状,并探讨滨水空间的生态建设。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共记录耐湿植物146种(包括变种、变型和品种),隶属66科107属,其中乔木类有65种、灌木类46种和草本类35种。按照岸线的曲折与否及其形态,把配置模式分为带状式水景、溪流式水景、绿岛式水景和建筑小品旁水景4种类型,分析其配置特点。建议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应注重生态与美学相结合,注重养护管理方法,达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89.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林结构的配置、不同林龄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两者的关系,寻找最佳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的配置方式。[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牧场防护林和无林草牧场(对照)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林龄为15年距林带0 m处,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胡敏酸碳组分、富里酸碳组分和胡敏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等测定指标均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0.26%、120.97%、73.76%、139.84%、51.80%、85.00%、42.17%、94.65%、53.77%、49.81%;与带状、疏林状草牧场防护林相比,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除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外,以上10个测定指标中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对于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脲酶等测定指标在林龄为1~5年时随其增大而增加,5~15年缓慢降低,15年后下降速度增大;距离林带5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素、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距离防护林0 m和100 m,且100 m处较0 m处低,其它测定指标基本上随距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距离防护林带100 m处时,部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改良效益基本消失。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酸与蛋白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里酸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素与蔗糖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龄为5年的网格状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等最佳;对防护林及其多数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酶活性升高的分析表明,网格状防护林的带间距应小于200 m。  相似文献   
890.
文章选取了同一条道路上的两段不同绿化配置形式作为实验样地,实地监测了晴天和阴天两个典型天气条件下街道中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在典型天气条件下两种道路绿化配置形式对街道中空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