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6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林业   203篇
农学   147篇
基础科学   265篇
  978篇
综合类   1194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0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解0.2%莪术醇饵剂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农田应用的可行性,2022年4月至7月, 在新疆博州温泉县进行了该药防治害鼠试验。施药在3个试验点(即3个重复)进行, 在害鼠繁殖高峰期前施药, 投放药饵后30、60 d和90 d调查防控效果。结果显示:3个试验区域的结果趋势相似, 校正灭效基本维持在50%以上。与空白对照区相比, 优势鼠种灰仓鼠与根田鼠试验投饵区的雌鼠怀孕率明显下降, 小家鼠、灰仓鼠平均胎仔数明显降低, 小家鼠、灰仓鼠和根田鼠施药区域的鼠类个体的亚成体比例与对照区域明显下降, 说明该药剂对当地害鼠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可达到控制害鼠数量的目的, 适口性也较好, 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非点源氮输出特征与污染负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站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探讨了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氮素的农业非点源输出规律。研究表明:紫色土早坡地非点源氮输出以无机氮和颗粒态为主,全氮输出量不高。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的旱地径流中,颗粒态氮占比例最大,达到35%,硝态氮和氨态氮的输出水平相反,各径流场的NH4 -N浓度略高于NO3--N的浓度。旱地径流全年总氮污染输出为0.95 kg/(hm2.a),全年通过径流输出的氮素占化肥施用量的0.56%。旱地地表径流中总氮平均浓度顺坡种植>平板种植>聚土垄作。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季节变化与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非点源氮污染约从6月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10月,集中在降雨丰富的时段。夏季2个月(7~8月)是非点源污染的高发季节,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绝大部分发生于该时期,这与年雨量的60%集中于该季节而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关。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化配置,合理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控制施肥量和适宜的农田耕作方式,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洗中氮的含量,减轻农业非点源物质对环境的压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3.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实地调查和土壤分析数据,采用典型抽样法,以犍为县为例,研究了近14年(1985~1999年)来该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田氮素由持平转向盈余;磷素全面扭亏为盈,盈余率已超出50%;钾素一直处于大比例亏缺状态。通过1981年和2000年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对比研究,获得了近20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以及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并针对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的趋势,提出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县级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应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4.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封开县为例,基于“现状耕地调出-可恢复地类调入”的微观调整逻辑,综合运用空间叠加、综合评价及蚁群优化算法,构建了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以调入调出数量平衡为约束条件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尺度下的耕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出耕地1 689.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2%,整体上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可恢复地类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为67.04,具有开展作物种植的良好禀赋条件。3)不同行政区尺度平衡情景下,调入结果在研究区北部空间差异显著,与镇内平衡情景相比,县内平衡情景下,调入耕地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提高了2.08,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均值下降了0.67。4)两种情景下,耕地的连片性、质量及稳定性均得到提升,因不受调入规模和行政单元空间范围限制,县内平衡情景下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适当扩大可恢复地类筛选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体耕地质量并降低重要生态用地筛选概率。该研究构建的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制定农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提升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漏会抬高坝后农田地下水位,使土壤发生盐渍化,许多土地因此减产甚至弃耕。坝后设置排水沟是一种有效控制农田地下水位的措施。本研究采用排水沟调控坝后农田的地下水位,并利用HYDRUS模拟出在不同地下水位和深度的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将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相互对比,检验出模拟值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通过排水沟从1 m降到3 m,表层含盐量相差1.49~33.19 g·L~(-1),因此排水沟遏制地下水位越深,水盐运移越不明显,次生盐渍化越不容易发生,反之,则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相同时,土体种植植物可以降低含水率和含盐量,其中含水率最大变化为6.33%,含盐量仅相差0.08~4.56 g·L~(-1)左右,而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其影响的程度也逐渐减小。设置排水沟是解决坝后农田土壤盐渍化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36.
PVC单、双壁波纹塑料管用作农田排水暗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材料力学试验和水力学试验,对PVC单、双壁波纹塑料管有关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VC双壁波纹塑料管的力学性质和水力学性质均较单壁波纹塑料管优越,适于作农田地下排水暗管。  相似文献   
37.
浙江省平原农田林网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平原地区的特点,依照农作物对农田林网控制的要求,提出了平原农田林网化的规划设计原则、要求和浙江省的分区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38.
Movements of bank voles (Clethrionomys glareolus) were studied in a farmland mosaic in Poland. Distances crossed by animals in short-time periods are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heterogenous than in homogenous habitats. In long-time and large-spatial scale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animals in a population travel among habitat elements of the mosaic, reducing the degree of isolation of patch populations and de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local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39.
北京地区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地区基本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对采样区农田土壤的环境质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 > Cu > As > Pb > Cr > Hg,Cd,Cu,As高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Pb、Cr接近或略低于背景值,相比较而言,Cd污染为北京市基本农田中的主要污染元素。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的主要成分为滴滴涕。只有1处农田的Cd含量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量,其余指标均低于二级标准。整体而言,北京地区的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和安全范围,符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