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为了寻找有效去除污水中二氯喹啉酸(QNC)的方法,以农业废弃物香蕉皮为原料,磷酸、TiO2和SiO2为活化剂,制备了TiO2-SiO2改性香蕉皮生物炭(Ti-Si-BC)。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法(BET)和元素分析(EDS)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Ti-Si-BC对QNC的吸附机理以及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TiO2和SiO2的协同改性显著提高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并增加了吸附点位。在QNC初始浓度为60 mg·L-1时,Ti-Si-BC对QNC的吸附率是天然香蕉皮生物炭(BC)的2.5倍。Ti-Si-BC对QNC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包括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内部的化学扩散。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为非均相多层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为吸热的自发反应。T...  相似文献   
42.
稗草是直播稻田及水稻轻型栽培的主要杂草,控制好稻田稗草是直播田稳产的关键因子之一。新型二氯喹啉酸是水稻田防除稗草的优良化学除草剂。在新型二氯喹啉酸控制稻田稗草的试验及示范推广中,发现该药剂对水稻有一定的药害,分析了药害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适量、高效、安全使用新型二氯喹啉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二氯喹啉酸及其代谢体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二氯喹啉酸及其代谢体在红壤、河潮土和紫泥土中的吸附行为,采用3种吸附方程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拟合,并研究了3种土壤中有机碳吸附常数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及其代谢体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适宜用Freundlich经验方程描述;3种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吸附大小顺序依次为红壤、紫泥土、河潮土,代谢体的吸附大小顺序依次为紫泥土、河潮土、红壤;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为11.18kJ/mol,代谢体的吸附自由能变化为14.63kJ/mol,表明二氯喹啉酸及其代谢体在土壤中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4.
2008至2011年,采集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42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生物型,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湖南省益阳县(R1)和望城县(R2)的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水平最高,分别达到21.84倍和32.31倍;浙江、江苏以及湖南省其他地区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指数均在1.12~7.32倍,抗性较弱。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1d,上述两个抗性生物型稗草(R1、R2)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活性明显下降,为对照的49%和56%;2d后小幅回升,并维持在对照之下,然后继续下降,处理4d后下降至对照的34%和35%。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R1和R2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活性上升;处理5d后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的1.80倍和2.05倍。  相似文献   
45.
为了明确二氯喹啉酸降解菌J3对茄科作物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作用,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降解菌J3处理后,茄子的叶长、叶宽、株高分别恢复到了空白对照的93.98%、91.88%、95.55%,而药害对照组茄子的叶长、叶宽、株高仅为空白对照的55.23%、49.71%、75.76%;降解菌处理后,烟草的叶长、叶宽及株高分别恢复到了空白对照组的90.95%、92.37%、91.91%,而药害对照组烟草的叶长、叶宽及株高仅为空白对照组72.81%、37.55%、68.45%。由此表明,二氯喹啉酸降解菌J3对茄科作物茄子、烟草的药害可以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可以广泛用于田间作物二氯喹啉酸药害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46.
苄嘧磺隆与快杀稗混用对稗草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苄嘧磺隆与快稗按不同比例混合,试验了每种处理对稗草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混剂比单剂的抑活性强,尤其是按质量比1:1混合的混剂抑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7.
不同玉米品种对二氯喹啉酸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对二氯喹啉酸的敏感性差异。供试玉米品种对二氯喹啉酸的敏感性顺序为:垦粘一号>东农早粘>东农888>东农248>东农9701,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敏感。玉米四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期施用二氯喹啉酸,东农9701的安全用量为900ga.i /hm2,东农248与特用玉米的安全用量为600ga.i /hm2。  相似文献   
48.
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稗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杂草之一,对世界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危害较大。二氯喹啉酸作为一种优良的除稗剂,在世界各地水稻田中已广泛应用20多年。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地区稗草因选择压力和遗传因素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抗药性,且情况日益严重。文章综述了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药性的现状,讨论了二氯喹啉酸的作用机制和选择机制,对其抗性机理作了一定的分析,并对如何减少和延缓抗性产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9.
两种除草剂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分别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环境以及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施用量越多,干物质累积越少。低剂量的苄.丁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素累积量,而二氯喹啉酸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和K累积量;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则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P和K累积量。无论是施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降低土壤中N、K养分的有效性。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有效P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施用高剂量二氯喹啉酸显著降低P素养分有效性。施用低剂量苄.丁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尿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则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均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尿酶活性。此外,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苄.丁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而二氯喹啉酸则正好相反。两种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减少了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但对真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由此可见,稻田施用二氯喹啉酸对稻田土壤环境以及后茬冬季紫云英作物的药害大于苄.丁。  相似文献   
50.
为烟叶生产中二氯喹啉酸对烟草药害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二氯喹啉酸残留浓度0.02 mg/kg,研究富必来微生物酶制剂、格芙微生物菌剂、仙丰168和腊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LY05对二氯喹啉酸致害烟株生长情况、生理生化指标、烟叶化学成分和烟叶及其土壤二氯喹啉酸残留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症状均有一定修复效果,其中以富必来微生物酶制剂(1:500倍液灌根,500 mL菌液量)对药害烟株修复效果最佳,烟苗移栽30和60 d后,对致害烟株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围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显著增加了致害烟株地上和地下部鲜、干重,烟株主根长度最长且显著高出药剂对照41.65%;与药剂对照相比,增加了致害烟叶SOD、CAT、GSH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分别为56.51%、42.42%、24.47%和0.50%;显著降低了致害烟叶MDA含量,并改善了烟叶的化学成分,其两糖比、糖碱比和氮碱比分别为3.39、6.99和1.06,基本恢复至优质烟叶的品质范围;同时烟叶旺长期致害烟叶及其土壤二氯喹啉酸残留最低,分别为0.0356和0.0135 mg/kg,比药剂对照分别下降了63.31%和71.56%。腊状芽胞杆菌LY05对致害烟株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加快了二氯喹啉酸降解速率,对致害烟叶叶宽修复效果显著,有效舒缓了烟叶皱缩状,为二氯喹啉酸污染土壤及其致害烟株修复和复合微生物菌剂研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