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6篇
  97篇
综合类   274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目的】研究腐胺和脯氨酸对哺乳期仔猪空肠绒毛-隐窝轴上皮细胞的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代谢、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8头0日龄的刚出生的三元杂交(长白×大白×杜洛克)仔猪,随机配对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腐胺组和脯氨酸组,分别灌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5 mg·kg-1体重添加剂量的腐胺和25 mg·kg-1体重添加剂量的脯氨酸,到14日龄断奶,断奶后3 d屠宰,分离空肠绒毛-隐窝轴的3个不同分化程度(绒毛顶端,绒毛中段和隐窝)的细胞,分别为F1,F2,F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1,F2,F3中的多胺浓度,RT-PCR测定多胺代谢途径中的相关基因以及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在绒毛顶端细胞F1中,与对照组相比,脯氨酸组的腐胺、亚精胺、精胺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腐胺组的多胺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绒毛中段细胞F2中,除了腐胺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外,脯氨酸组和腐胺组的亚精胺、精胺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脯氨酸组的亚精胺和精胺的浓度均显著高于腐胺组(P<0.05);在隐窝底端细胞F3中,腐胺组和脯氨酸组的腐胺、亚精胺、精胺浓度与对照组的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2、鸟氨酸脱羧酶(ODC)基因在绒毛顶端上皮细胞F1中的mRNA表达量,腐胺组显著高于脯氨酸组和对照组(P<0.05);精氨酸酶(arginase)在F2中的mRNA表达量,脯氨酸组显著高于腐胺组和对照组(P<0.05);sFRP3在绒毛中段上皮细胞F2中的mRNA表达量,脯氨酸组的显著高于腐胺组(P>0.05);sFRP4在隐窝上皮细胞F3中的mRNA表达量,腐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脯氨酸组(P<0.05)。【结论】添加了外源腐胺和脯氨酸,促进了哺乳期仔猪的空肠绒毛-隐窝轴上皮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多胺浓度及促进了多胺的代谢,而对未分化的隐窝细胞没显著影响,同时通过Wnt信号通路调控空肠绒毛-隐窝轴细胞的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162.
通过对67个玉米品种幼苗在—6.2巴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证明:水分胁迫时,玉米幼苗叶片的水势下降、电解质渗漏率增加、脯氨酸含量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减少。并且在一定水势以下,电解质渗漏率、脯氨酸变化率对数、抗坏血酸变化率均与水势在极显著水平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三者是玉米幼苗抗旱性的较好指标。随着水势的下降,三者都有一个发生变化的临界点,该点水势分别为:抗坏血酸为—8巴,电解质渗漏率为—9巴,脯氨酸为—10巴。这说明干旱对植株的损伤顺序为:活性氧增加,抗氧化剂减少,生物膜损伤;代谢发生调整。同时也说明三个指标对干旱的敏感性为:抗坏血酸>电解质渗漏率>脯氨酸。  相似文献   
163.
低温胁迫对马蹄金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低温胁迫下,马蹄金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低温处理过程中,随温度降低脯氨酸含量先增后减,在5℃和0℃时,脯氨酸含量处理48h比处理24h有所增加,在-5℃时,2种处理结果差异不明显,随温度降低SOD活性也呈先增后减趋势,在0℃和5℃时,SOD活性处理48h比处理24h高,而-5℃时结果相反,丙二醛含量随温度降低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64.
腐殖酸对克露增效作用的生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腐殖酸增效防病的生理机制 ,测定了脯氨酸、丙二醛、谷胱甘肽含量、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腐殖酸复配克露降低了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及病情指数 ,而且促进了黄瓜的生长 ,提高了产量及谷胱甘肽含量。证明腐殖酸作为农药增效剂确实提高了黄瓜的抗病能力 ,起到对农药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5.
以兜唇石斛试管苗为材料,研究组织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生长状况,通过测定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苗合成的脯氨酸含量来确定兜唇石斛的耐盐性。最终得到最适合兜唇石斛试管苗生长的培养基是MS+20 g/L蔗糖+6.5 g/L琼脂+2 mol/L 6-BA+0.6 mol/L NAA;进行耐盐培养时得到脯氨酸含量最高的培养基是MS+20 g/L蔗糖+6.5 g/L琼脂+2 mol/L 6-BA+0.6 mol/L NAA+0.6%Na Cl。  相似文献   
166.
低温对香蕉叶片中蛋白质及脯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在人工气候室中,低温胁迫引起香蕉和大蕉叶片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组分发生明显变化。SDS-PAGE图谱分析表明;当温度降至1℃时,香蕉叶片中分子组成分别约为1.13×10^5和6.45×10^4的2种多肽含量明显增加,并新增加一种分子组成约为1.20×10^5的多肽。低温胁迫下大蕉的表现基本与香蕉的相似,只是分子组成约为1.20×10^5的多态在10℃时已隐约出现。推测该多肽可能与香蕉和大蕉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67.
供磷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几个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基因型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的籽粒产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MDA)和质膜透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施磷对玉米的经济产量影响很明显,其中中单2号在高磷水平下产量比不供磷增加50.78%,DK656增加23.35%,新玉4号增加16.0%,DK473增加6.08%。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差异较明显。在3个供磷水平下,供试8个品种脯氨酸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K743、中单2号、户单1号、豫玉22、DK656、酒单2号、石玉905、新玉4号。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脯氨酸、MDA和膜质透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施磷量的增加,DK743、中单2号、户单1号叶片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和膜质透性增加最为明显,其次为豫玉22、DK656、酒单2号,石玉905、新玉4号表现出较弱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8.
以“晋豆八号”作材料,利用组织增减方法研究盐胁迫下外源脯氨酸对大豆离体胚再生植株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酶系统、可溶性蛋白质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脯氨酸的作用下,大豆再生植株体内MDA含量减少,膜相对透性降低,SOD、POD两种酶活性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电镜观测显示,外源脯氨酸可以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大豆离体胚再生植株线粒体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9.
比较了不同强度的水分胁迫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花84(抗旱)和冀麦34)不抗旱)的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其生理把就差异以及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24h胁迫后两品种的膜透性均增大,冀麦24大小花84;花84的愈伤组织经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是市于冀麦24;二者POD活性随胁迫强度的加重都迅速提高,但冀麦24增幅较市,以TTC还原力测定细胞活力,发现两品种TTC还原力都下降,但花84较冀麦24降低幅度小,另外,花84细胞的蛋白质抗PEG沉淀能力强,能在水分胁迫政保持较为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0.
The effect of in planta TIBA and L-proline onin vitro seedlings and cell culture of sugar beet was investigated. Sterilized seeds were grownin vitro on 1/2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 or3 mg/l TIBA. Calli obtained on young leaves cultured on MS medium containing 1 mg/l BAP, were used for the initiation of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using MS basal composition supplemented with 0 or 50 mM proline. Aliquots of 1 ml from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were inoculated onto the first somatic embryo induction MS medium containing TIBA 0.5 mg/l, BAP 1.0 mg/l, and proline at 0 or 50 mM. After three weeks of culture, embryogenic calli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 embryo inductio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NAA and BAP at 0.2 and 0.5 mg/l, respectively. The frequency of somatic embryos of calli obtained from in plantaTIBA together with proline treatments on average was2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reatment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