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1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1290篇
林业   714篇
农学   1047篇
基础科学   572篇
  1869篇
综合类   6477篇
农作物   568篇
水产渔业   591篇
畜牧兽医   2042篇
园艺   413篇
植物保护   1343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609篇
  2021年   612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655篇
  2016年   756篇
  2015年   683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1113篇
  2011年   1101篇
  2010年   923篇
  2009年   859篇
  2008年   648篇
  2007年   755篇
  2006年   578篇
  2005年   483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The concentration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u, Ni, Zn, Pb and As were studied in four different ombrotrophic peat bogs with varying heavy metal loads at Hietajärvi, Outokumpu, Harjavalta and Alkkia in Finland. At each site a peat sample (15 cm × 15 cm × 100 cm) was taken using a Titanium Wardenaar corer, and the samples were cut into 5 cm slices. Dried and milled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fluorescence (XRF).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the elements were at their highest at Harjavalta (the most polluted area), apart from Cu which had the highest value at the Cu-treated site at Alkkia. Cu concentrations were above the lowest effective limit (LOEL) on all the plots except for the background plot at Hietajärvi. The maximum Cu values were reached in the topmost 20 cm layer, indicating the effects of mining and smelting activities. The highest Zn and Ni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in the 0–40 cm layer. At all sites, the maximum Pb concentrations were located between 10 and 50 cm. However, the Pb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at Alkkia and Harjavalta than at Outokumpu and Hietajärvi, indicating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Pb at the former sites. The As concentration was also the highest in the uppermost peat layers.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were markedly lower in the deeper layers (40–80 cm) than in the upper layers.  相似文献   
992.
我国竹子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子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目前我国“南竹北移”的竹子引种驯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是低温对竹子造成的冻害。综述了竹子抗寒性的研究进展,包括竹子抗寒性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耐寒性品种调查筛选和抗寒性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993.
阐述MicroRNA(miRNA)数字特征在计算识别中的发展及应用,总结相关数字特征在miRNA基因及靶基因预测中的作用。miRNA数字特征是计算识别物种新miRNA基因的工具,从首个miRNA基因被发现以来,数字特征研究由最初的miRNA序列特征和二级结构特征到现在常用的热力学特征、熵特征和拓扑特征等,均被广泛应用于新miRNA基因鉴别和靶基因辨识。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广泛应用,miRNA数字特征在miRNA生源论探讨、基因和靶基因识别、生物合成途径发掘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将数字特征应用于靶基因功能的归属判别、生物进化等研究领域,为miRNA数字特征在其他研究领域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4.
杂23是利用雄性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测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95.
茶叶是人类常用饮料之一,但其种植和加工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环境影响,良好农业规范(GAP)提倡通过可持续发展措施促进环境保护。简要介绍了茶叶企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分析了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及GAP标准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96.
玉米抗螟性鉴定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桂玲  李欢庆 《玉米科学》2007,15(5):142-143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如心叶期、抽雄期、花丝期)进行人工接虫鉴定,以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评价各供试品种的抗螟性水平。结果表明,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隧道长度以及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虫孔数各自之间并无线性相关,茎秆隧道长度和茎秆虫孔数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农田排水中氮磷监测规范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和研究中,氮磷浓度水平的确定至关重要。阐述了农田排水中氮磷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样品的保存、运输和预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和实验室质量控制,为农田排水中氮磷监测的规范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系列指标对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研究。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某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寄主范围,将病原菌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一品红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oinsettiicola(Patel Bhatt et Kulkami 1951)Dye 1978]。猩猩草(Euphora heterophylla)、铁海棠(Euphorbia millii)和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为国内新报道的接种寄主,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国内外新报道的接种寄主。  相似文献   
999.
土地利用变化是改变区域景观结构和生态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以鄱阳湖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3期遥感影像数据,对鄱阳湖平原地区不同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模拟,并采用连通鲁棒性方法对生态网络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鄱阳湖平原地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其中,城市快速增长情景(Fast Urban Growth, FUG)下的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多,较2020年增长了70.27%;耕地面积在3种未来情景中面积均有减少;林地面积在常规发展情景(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cenario, CDS)、FUG和生态保护情景(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cenario,ECS)下较2020年分别减少了6.90%、7.23%和6.70%。2)通过景观连通性评价得到鄱阳湖平原地区2030年CDS、FUG和ECS情景下的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2 464.2、2 666.72和3 141.88 km2;识别生态廊道169、255和299条;可以看出,ECS情景能保留更多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3)3种未来模拟情景中,FUG下生态廊道\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面条和面过程不同阶段面絮的划分与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面是小麦面条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道工序,主要依据人工经验判断和面终点,缺少基于客观分析的自动化评价方法。为了实现和面过程的自动化,该研究依据小麦面条和面过程中面絮颗粒宏观状态,通过面絮状态图像的数据分析,并且从面条质构、水分状态及分布、蛋白质分子特性及微观结构揭示和面阶段划分的依据。结果表明,和面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面粉(阶段1)、润湿黏连(阶段2)、聚集成形(阶段3)、破裂分散(阶段4)和稳定平衡(阶段5)5个阶段,阶段5占和面总时间的50%左右;从阶段2到稳定平衡阶段初期(阶段5-1),面片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在稳定平衡阶段中后期(阶段5-2、5-3),面片硬度等指标数值下降;低场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阶段2的水分自由度高,和面过程加速了水分在固、液、气三相之间的交换,并在阶段5达到稳定;所有和面阶段中氢键、离子键的强度明显低于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游离巯基含量在阶段5-2、5-3逐渐降低至稳定,二硫键含量在此阶段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蛋白质实现充分交联,决定了面条微观结构和宏观状态。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Transfer-ResNet50网络模型,实现和面阶段面絮图像的自动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8.5%,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实现和面终点的自动判断。综上所述,面絮宏观颗粒状态可以作为和面过程划分的可靠依据,深度学习也为小麦面条和面过程自动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