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7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林业   351篇
农学   587篇
基础科学   292篇
  895篇
综合类   1875篇
农作物   295篇
水产渔业   132篇
畜牧兽医   579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22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亚麻籽植物乳富含α-亚麻酸和植物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功能和营养属性,将其作为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食品具有巨大潜力。强化亚麻籽植物乳的食用安全、营养、感官属性,并提升体系稳定性是亚麻籽植物乳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研究首次采用蒸汽快速调水联合微波处理亚麻籽后制备亚麻籽植物乳,系统的评价调水和微波程度对亚麻籽植物乳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调水微波的亚麻籽植物乳,调水联合微波能显著降低亚麻籽内生氰糖苷值、增加总酚(1.77倍)和木酚素(1.66倍)含量,同时改善了风味值。适当的调水(12.79%)和微波(8 min,140~145 ℃)联合处理改变木酚素等组分在原种籽细胞中的结构,并产生分子震动诱导的组分交互作用,有助于提高亚麻籽植物乳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22.
以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模式重建森林恢复27a后的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建模式27a后群落Marglef丰富度指数R为封育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表现为封育马尾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较大,而竹节沟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较小。群落稳定性大小顺序为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封育马尾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  相似文献   
23.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化学试剂模拟根系分泌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短期内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250μm大团聚体,尤其是>2 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组分有利于土壤中细菌的生长,从而在细菌活动的驱动下,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苹果酸和谷氨酸组分则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真菌菌丝网络的缠绕和牯结作用下,促使微团聚体进一步胶结形成大团聚体.因此,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各主要组分共同参与并影响土壤的团聚化过程,改善根际微区土壤的结构,以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4.
对径向谐和激励下圆形隧道的动力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从动荷载下衬砌结构的振动方程出发,得到了隧道衬砌动力失稳临界频率计算公式,对可能影响隧道衬砌动力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探讨了系统参数,如地基土的性质、衬砌径厚比、外激励的性质以及系统的阻尼对衬砌动力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周围土体的性质以及系统阻尼对衬砌的动力稳定性影响不大;相反,衬砌的厚度和外激励特性对衬砌的动力不稳定区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5.
旨在考察鼠源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采用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考察CRAMP的安全性;采用不同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和酸碱梯度对CRAMP抗菌活性的影响,考察其稳定性;通过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成熟生物被膜,以人源抗菌肽LL-37和3种抗菌药为对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量,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生物被膜活菌数进行计数,苯酚-硫酸法结合Folin-酚试剂法检测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CRAMP干预PAO1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CRAMP在所测试浓度下对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均<2%;在62.5~125 mg·L-1时对 RAW264.7没有细胞毒性。温度(25~100 ℃)、两种盐离子(Na+、K+)以及pH为5~10时对CRAMP的抗菌活性没有影响;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同程度影响了CRAMP的抗菌活性。6孔细胞培养板中,4倍MIC 的CRAMP极显著降低了PAO1生物被膜量(减少率为76.74%,P<0.01),极显著减少了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减少了1.2个CFU·mL-1,P<0.01),效果优于LL-37和3种抗菌药。CRAMP组的胞外基质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CLS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4MIC浓度下,CRAMP组的细菌总荧光强度(PI+SYTO)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RAMP组和LL-37组的死菌荧光强度/活菌荧光强度比值 (PI/SYTO)均极显著增大(P<0.01)。综上表明,CRAMP具有低溶血性、低细胞毒性,除蛋白酶作用不稳定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效果优于LL-37,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6.
旱地水窑是集雨蓄水,解决人畜饮水、发展节水灌溉的有效集雨蓄水工程。从水窑结构受力特性分析,水窑属于浅埋式非衬砌地下结构,其结构形状及尺寸是决定窑体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而开挖阶段又是窑体最危险阶段之一。针对前期研究所拟定出的斜墙圆拱式窑体形状及参数,应用弹塑性非线性分析方法,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开挖工序及过程进行开挖过程模拟研究,并从反映水窑体稳定性的位移、塑性区及拉应力3个方面分析了开挖卸荷对窑体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管采用上行法还是下行法开挖,水窑在开挖过程中土体是稳定的,从而验证了以前研究所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28.
单层网壳的稳定性能是该种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动力稳定是单层网壳稳定性能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对单层柱面正交网壳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数值分析过程中,利用比例法调整地震作用的峰值加速度,采用B-R准则判定结构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通过分析对单层柱面正交网壳的动力屈曲前后过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9.
BACKGROUND: 1,3‐Dichloropropene (1,3‐D, CAS No. 542‐75‐6) is a broad‐spectrum soil fumigant used to control numerous species of soilborne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1,3‐D consists of two isomers, (Z)‐ and (E)‐1,3‐D. There are a number of low‐level chlorinated compound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 produced as a part of the 1,3‐D manufacturing process. 1,3‐D and its metabolites, as well as potentially related chlorinated compounds, represent potential groundwater contaminants. RESULTS: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hydrolytic stability, under biotic and abiotic conditions in the laboratory, of an extensiv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1,3‐D and potentially related chlorinated compound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ir environmental fate. All of these compounds showed intrinsic hydrolytic instability under both abiotic and biotic test conditions. Furthermore, a monitoring programme was carried out. Twenty‐five wells were monitored in five Italian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historical and existing use of 1,3‐D. The parent compound, its two major metabolites and potentially related chlorinated compound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well water at > 0.1 µg L?1 at any sampling location. CONCLUSION: The soil fumigant (E,Z)‐1,3‐D, its metabolites and potentially related chlorinated compounds constitute a low risk to groundwater.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30.
A. Elgersma 《Plant Breeding》1990,105(2):117-125
In perennial ryegrass seed yield is low and unreliable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eed-yield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cultivars. Therefore, 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was studied for therefore, 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was studied for three years at two locations. Twelve trials consisting of drilled plots of nine diploid, late-flowering cultivars in four replications were harvested for seed. Significant gentic differences for seed yield and seed weight weight were detected. The ranking of the cultivars for seed yield differed from that for seed weight. The levels of seed yield and seed weight were affected by suc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year, soil type and crop production year, but interactions of these factors with cultivars were generally not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eed yield was more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seed number than to variation in seed weigh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ultivar differences for yield stability. The highest yielding cultivar was superior over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s and the seed yield of the poorest cultivar was on average only 64% of that of the best cultiv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