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林业   95篇
农学   127篇
基础科学   189篇
  318篇
综合类   845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胡志锋  孙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20-9321,9328
利用筛选出的优势菌种在四川维尼纶厂进行了废水处理工程的技术改造研究。结果表明,DO和COD的检测值显示废水在曝气池中分布不均,有短流现象存在;进行技术改造后,相同条件下较以前对COD的去除率提高5%左右,系统的处理能力提高20%~30%,曝气停留时间缩短2 h,填料可提高COD的平均去除率为7.9%;并且试验后续1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2.
HPLC-UV检测法测定废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废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紫外检测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动相中甲醇含量、电解质种类、电解质浓度、pH及流速等对分离效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色谱分析条件:流动相是V_(甲醇): V_水=80:20(含7 mmol/L醋酸铵溶液,pH=9).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吸光度在5~18000μg/L范围内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的特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用等度方法实现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离和测定,用于废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3.
改性粉煤灰混凝剂HYL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改性粉煤灰 HYL为混凝剂 ,按 3.5 0~ 4 .0 0 g· L-1的投加量 ,常温下沉降反应 1h,就可使 CODcr为 85 0 mg· L-1印染废水中的 CODcr降到 170 mg· L-1以下 ,色度降到 4以下 ,达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为印染废水的处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4.
通过分析农业中污水灌溉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损失,根据最优化理论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建立了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农业污灌模型。该模型以污灌经济效益最大(经济收益与经济损失之差)为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包括土壤污染物环境容量、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几个方面,模型的最优解即为污灌的污染物控制最大总量。最后,结合华北某市1999年的农业污灌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污水灌溉总量为2.05亿m3,而该市1999年灌溉的污水总量为3.24亿m3,可见该市当年污水灌溉量已经偏高,应及时对污灌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5.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处理味精废水的中试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灰中和、蒸汽加温、空气吹脱对离交废水进行预处理后,以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对味精废水进行了现场中试对比试验。中试规模为0.5t/h。预处理后的混合味精废水水质为:进水COD浓度1580~9510mg/L,NH3-N浓度108~2270mg/L。经过一个半月试验,采用好氧生物膜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COD均可小于700mg/L,出水NH3-N小于400mg/L,COD去除率大于90%,NH3-N去除率大于80%。当水温下降时两段活性污泥法生化处理效果下降,出水COD和氨氮明显升高,而采用悬挂竹球填料的好氧膜法生物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排放量极少,处理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96.
UASB的启动及其对畜禽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UASB反应器处理畜禽废水的试验运行。结果表明,用畜禽废水直接启动UASB反应器是切实可行的,絮状污泥接种后经过54d的驯化,有机负荷由0.8kgCOD·(m^3·d)^-1提升到5kg COD·(m^3·d)^-1,进料COD浓度由800mg·L^-1提高到4000mg·L^-1,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5%以上;用UASB反应器处理畜禽废水也是切实可行的,畜禽废水经过UASB反应器处理,COD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对TN和TP也有一定的去除,且反应器较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97.
污灌土壤的生态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污灌区土壤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培养试验方法,进行了污染物(重金属和矿物油)含量分析和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中矿物油含量为145~1121mg·kg-1,重金属Cd为0.34~1.81mg·kg-1。土壤对植物和蚯蚓显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0%~35.1%,蚯蚓死亡率为0%~40%。体重增长抑制率由14d的-2.3%~-19.4%增加到28d的-2.1%~10.7%。表明土壤中的污染物积累较低,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98.
为优化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去除的参数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以接种比例、曝气量以及初始氨氮浓度为试验变量,以污染物去除率为响应值开展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的最佳条件为:活性污泥与微藻接种比例为6.0(m/m)、曝气量2.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此时COD去除率达92%以上。对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当接种比例5.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时,其去除率可达最大值(53%)。而对于磷酸盐的去除,当接种比例6.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600 mg·L~(-1)时,试验前96 h内便可达到100%的去除率。进一步对生物量检测发现,初始条件分别为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900 mg·L~(-1)、接种比例4.0(m/m)或曝气量1.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接种比例4.0(m/m)时,微藻生物量产量最高,可达到1.63~1.64 g·L~(-1)。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藻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工艺。对于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组合。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各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最优参数组合。通过回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的藻菌共生体用于后续生物质利用,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提高该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酸化膨润土对印染废水脱色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钙基膨润土酸性活化,然后对印染废水脱色处理,其一次性COD去除率达76%,色度去除率达87%。若经双层滤料柱进行过滤处理,色度去除率达93%以上,COD去除率达78%,处理后的印染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00.
Anarwia工艺处理猪场废水的技术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厌氧-加原水-间隙曝气(Anarwia)工艺与厌氧-SBR工艺以及SBR工艺净化猪场废水的技术经济研究.实验室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一致证明,厌氧-SBR工艺去除效率低,处理出水污染物浓度高,不适于猪场废水处理;Anarwia工艺的处理效果与SBR工艺相当,污染物去除率高,出水COD和NH4+-N浓度低,达到了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与SBR工艺直接处理猪场废水相比,Anarwia工艺需增加厌氧处理单元、沉淀配水单元和沼气净化与贮存单元,但其HRT、工程投资、剩余污泥量、需氧量同比分别降低38.6%、11.8%、16.4%和95.9%,并能回收沼气2784 m3/d.若不计沼气收益,Anarwia工艺的处理费用比SBR工艺低47.5%;若计沼气收益,则Anarwia工艺的处理费只有SBR工艺的9.1%.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说明,Anarwia是一种高效、稳定、经济的猪场废水处理新工艺,完全能够取代并优于SBR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