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4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72篇
  106篇
综合类   1062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剖析,以及专家们的见仁见智,得出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并通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一些核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权重的优化,进而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更为科学地评价我们的社会是否在更加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82.
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茶树及其间作植物与环境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物体必须与它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这一基本原理,无论自然生态系统或茶园生态系统都是一致的。人们认识到,茶园生态系统不仅向人类提供茶叶、其他的一些副产品,如水果、蔬菜、药材和家禽、家畜等,更重要的是它也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即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及具有观赏园林价值、展示传统文化、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文中论述了茶园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3.
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最佳途径.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财富的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创建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掀起全社会的读书热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Summ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ell-being in forest-dependent communities. Studies of well-being in agrarian communities, boomtowns (communities undergoing rapid growth), and forest-dependent communities are examined to highlight common themes in natural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y studies. Social indicators are discussed and a summary of weaknesses presented. The county, a commonly used unit of analysis, is rejected in favor of a more socially relevant unit. This new approach to well-being in forest communities begins with definitions of the terms community and forest dependence. The work of Amartya Sen, whose conceptualization of well-being focuses on the real opportunities people have 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light of their opportunities,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approach proposed here. Sen's conceptualization is broadened by focusing on the community and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a sense of place. Methodologically, this new approach adds to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indicators an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capacity that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 physical,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t also involves evaluating how residents draw on and develop these aspects of their community to meet local needs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This results in a well-being assessment that includes static as well as dynamic measures of how communities respond to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lo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85.
运动休闲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时尚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学术界对运动休 闲的研究促使相关专业走入高校并成为一门新专业。从个人休闲、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广角提出运动 休闲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构建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运动休闲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冯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性解读主要体现在 :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历史总结 ,扬弃了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 ,基本上肯定了毛泽东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坚持了毛泽东的义利观、完善了毛泽东的群己观  相似文献   
87.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之中居于主流地位,其社会历史观具有明显的"重农"特征.儒家社会历史观中的"重农"思想对<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被<齐民要术>具体化为"食为政首"思想、"教民致富"思想以及"家理移官"思想三个方面,<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也因而具有鲜明的儒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88.
科技小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科技支撑。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科技小院产生的现实需要,结合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其发展演变与功能定位,探讨其运行保障机制与取得的实践成效,提出引导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研究表明,科技小院的产生顺应了微观层面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需求增加,以及宏观层面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依赖加大的现实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演绎出“自下而上”式农业科技创新、“科普志愿”式农业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式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且三重功能定位以科学技术为纽带,形成了激励相容关系。科技小院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内核,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目标导向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正式制度施加规范约束、服务互动融入社会规范、多方支持构成物质保障,推动科技小院有效运行。科技小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开创了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因此,未来科技小院发展应深入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制度约束、加强组织创新和推广经验典型,走错位发展、规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9.
基于脆弱性理论东北地区典型煤炭城市社会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系统脆弱性理论入手,找出了灾害框架下和煤炭城市框架下社会脆弱性共性和个性。借助危险、灾害和脆弱性的关系,做出典型煤炭城市危险机制图。选定指标以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进行胁迫现状评估和危险评估,最后做综舍分析。  相似文献   
90.
ABSTRACT

The Grange was founded during a time when farmers w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secrecy was a means of survival.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irty-five years later, t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still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t. Yet there is a growing consciousness among many members that the Grange has to become better at promoting itself among nontraditional constituencies-or it will di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range experiences of five members. All have been profoundly affected by their membership. All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need to reconcile loyalty to tradition with the need to change and adapt. In shar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study has the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what the Grange's past was, what its present is, and what its future may be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