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6篇
农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Resistance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against anthracnose caused by the hemibiotrophic fungus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was activated by benzothiadiazole (BTH), (2R,3R)­butanediol or PC1, an isoparaffin‐based mixture. In inoculation experiments, BTH, (2R,3R)­butanediol and PC1 reduced the number of lesions per leaf area caused by C. orbiculare by 98%, 77% and 81%, respectively. Foliar application of BTH induced expression of genes for the acidic pathogenesis‐related (PR) proteins, NbPR‐1a, NbPR‐3Q and acidic NbPR‐5. In contrast, soil application of (2R,3R)­butanediol or PC1 primed expression of genes for the basic PR proteins, NbPRb‐1b, basic NbPR‐2 and NbPR‐5dB.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ivation of salicylic‐acid‐dependent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by BTH and that of jasmonate/ethylene‐dependent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 by (2R,3R)­butanediol or PC1, and show that (2R,3R)­butanediol and PC1 can affect gene expression similarly to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However, the effects of (2R,3R)‐butanediol and PC1 were not identical. In addition to priming, (2R,3R)‐butanediol induced expression of basic NbPR‐2, whereas PC1 treatment induced expression of both NbPRb‐1b and basic NbPR‐2. Although a number of microbial products, such as (2R,3R)­butanediol, have been shown to produce ISR,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that an isoparaffin‐based mixture, not derived from a microorganism, can produce ISR.  相似文献   
112.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脑炎,是近年来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并已证实在中国绝大多数猪场存在和流行。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差异很大,对其毒力因子了解很少,对其主要的致病机理更是知之甚少,现已发现该病原可能的毒力相关因子有荚膜、菌毛、脂多糖、外膜蛋白及酶类等。笔者对这些毒力因子及该病的致病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尖镰孢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大)蕉是世界重要的水果和粮食作物,但世界香蕉产业的发展正遭受到由古巴尖镰孢菌侵染引起的枯萎病的严重威胁,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且其致病机理尚未明晰。笔者综述尖镰孢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包括侵入前期寄主根的分泌物对尖镰孢菌生长的影响和尖镰孢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包括尖镰孢菌所产毒素的成分和毒素的作用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和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4.
家畜铜中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铜中毒是由于家畜摄食铜过多,或因肝细胞损伤,铜在肝脏等组织中大量蓄积,而突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所引起的一种重金属中毒性疾病。在生产中,家畜铜中毒屡见发生。文章归纳了铜中毒的发病特点和发病原因;总结了铜中毒的3 种发病机理,铜中毒的保护机制,铜与氧自由基的产生机制,铜毒理;论述了铜中毒的诊断依据、诊断指标和诊断方法;提出了铜中毒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为铜中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5.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人主要表现为急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100%。目前对狂犬病病毒感染和狂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还很不透彻,但近年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主要涉及狂犬病病毒受体、神经细胞功能失调的原因和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狂犬病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狂暴型和麻痹型狂犬病的发病机制,这些都将为狂犬病的治疗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6.
犬冠状病毒病的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冠状病毒病是由犬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炎为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幼犬危害尤其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目前对养犬业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文章就犬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机体免疫、免疫程序和免疫预防进行了综述,特别是对犬冠状病毒病的免疫类型、疫苗种类以及免疫预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7.
Yersinia ruckeri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yersiniosis or enteric redmouth disease leading to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in salmonid aquaculture worldwide. Infection may result in a septicaemic condition with haemorrhages on the body surface and in the internal organs. Despi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eas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pathogenesis, hamp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fficiently combat this bacterial agent.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agent and the disease it cau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esence of similar virulence markers and/or pathogenic mechanisms between the Yersinia species which elicit disease in humans and Y. ruckeri is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118.
无乳链球菌亦称为B组链球菌,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革兰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鱼类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无乳链球菌成为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鱼类感染无乳链球菌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眼球突出、腹部肿胀、脊骨弯曲、鳍条基部出血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着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对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病原、致病机理进行综述,介绍了鱼类无乳链球菌病常见的诊断方法,以及现阶段针对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疫苗开发情况,旨在进一步丰富、完善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资料,为更好的防治鱼类无乳链球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辽宁省猪流感(SI)的流行情况及病原的进化规律,对2016年年末在辽宁省某生猪屠宰场进行SI病原学监测时分离到的一株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A/swine/Liaoning/FX575/2016(简称FX575)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通过对其8个基因片段的基因来源进行分析,确定基因型;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相关分子特征;进一步以6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为感染模型,通过测定感染后小鼠的体重变化和脏器病毒含量评估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FX575为一株三重重配型的H1N2病毒,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毒的HA基因来自于欧亚类禽型H1N1(EA H1N1)分支的SIV,NA基因来自于北美三重配型H1N2分支的SIV,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和NS)均来自于2009/H1N1分支的病毒。以10~6EID50的剂量经鼻腔途径感染小鼠后,能够引起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其中有1只小鼠在感染后第7天体重下降的比率超过25%,判为死亡;感染后第3天在小鼠肺及鼻甲骨中均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含量分别为4.82、4.20 log10EID50·mL-1。结果表明SIV在不断流行的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病毒之间发生重组导致出现基因三重配的病毒,病毒对小鼠呈现中等致病力特征,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SI的主动监测,从而降低病毒对兽医及公共卫生学风险。  相似文献   
120.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自2010年暴发以来,众多科研工作者对于该病毒的病原学、病理学、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病理学、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