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219篇
农学   154篇
基础科学   40篇
  890篇
综合类   1230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487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30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脆弱性和退化驱动力分析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淮河流域伏牛山区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建立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该地区环境脆弱性,并在同一指标体系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该区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中度、强度和极强度脆弱区占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总面积的2/3以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地区,而轻度和微度脆弱区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影响该区环境脆弱性的6大驱动力为土地过度垦殖、土壤密度与枯落物量、降雨量、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水平、地形与植被覆盖、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2.
为验证一种氨基酸有机肥降解农药残留效果,进行不同施用量试验,分析菠菜中农残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该有机肥对菠菜中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百菌清、氧乐果、甲胺磷等5种农药具有较好的促进降解作用;450 ml/666m2 施用量效果最佳,在96 h可以实现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甲胺磷未检出;该氨基酸有机肥可作为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3.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60 d的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毒死蜱在水稻土-上覆水系统中的消解与转化规律。加药后,15、25℃和40℃条件下上覆水中毒死蜱均在前期快速消解,后期消解速率逐渐降低,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3种温度处理下上覆水中毒死蜱的半衰期DT50(0.70~1.01 d)和消解速率常数(0.688 8~0.985 2 d-1)差异较小。毒死蜱投加之后,易转化成3,5,6-三氯-2-吡啶醇(TCP),在上覆水中发生累积。转化受温度影响显著,经过60 d的培养,40℃时17.3%~25.5%的毒死蜱转化为TCP。表层(0~3 cm)土壤中毒死蜱的积累受温度影响显著,未灭菌处理在15、25℃和40℃下,表层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分别为163.66、80.29 μmol·kg-1和34.95 μmol·kg-1,约为其初始投加含量的57.38%、28.15%和12.25%。总之,土壤-上覆水系统中,在第60 d时,投加的毒死蜱中仅0.39%~2.24%滞留在上覆水中,10.18%~58.32%迁移到土壤中,0.47%~25.53%降解为TCP存在于上覆水中。总体而言,毒死蜱在上覆水中的残留率较低,在土壤中残留率较高且主要为表层土壤所吸附,温度与微生物对毒死蜱的消解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三氯乙烯共代谢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三氯乙稀(TCE)共代谢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能够支持TCE共代谢的生长基质之一的甲苯的初始浓度对TCE的生物降解影响很大,在TCE对甲苯的物质浓度比为1:23、1:115和1:230的实验中,分别有60%、95.44%和64、3%的TCE被降解了。在第二种浓度比下,TCE和甲苯的降解速率最快,降解程度最为彻底。另外,在TCE和甲苯的降解曲线中观察到了曲线振荡现象,并且两者浓度比越接近于1,其振荡越为严重。  相似文献   
85.
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省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不同强度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特征值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水平空间分异为沼泽>沼泽化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变异程度为44.68%,垂直空间分异上差异显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变异程度沼泽化草甸63.32%,草甸54.95%,垦后湿地49.93%,土壤退化指数定量反映了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湿地土壤有机质的退化程度,即原生沼泽随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加剧而退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86.
以麦秸垛下的土壤和麦秸堆肥为材料 ,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 ,经过多代淘汰及其不同系之间的组配 ,最终筛选构建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用羧甲基纤维素 (CMC)糖化力法和纤维素减重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复合系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滤纸、棉花、稻草、CMC Na和葡萄糖为碳源时 ,复合系在天然纤维素含量高的碳源 (如滤纸、棉花 )存在时表现出高的纤维素分解活性 ;利用蛋白胨和酵母粉作氮源时的纤维素分解活性远高于硝酸铵、尿素等无机氮源 ;以滤纸和酵母粉作为惟一碳、氮源时 ,最适发酵质量浓度分别为 2 5和10 0 g·L-1,其分解活性最高峰均出现在发酵第 5天。最适纤维素分解的 pH为 8 0。最适纤维素分解温度为 6 0℃ ,大于 6 0℃的高温抑制复合系对纤维素分解 ;复合系的适宜溶氧量 (DO)为 0 0 7~ 0 16mg·L-1,过高过低的溶氧量均抑制纤维素分解。复合系的微好氧特点对堆肥工程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为鉴定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一株纤维降解菌,并优化其发酵白酒糟的条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和部分生理生化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随后利用该菌进行白酒糟发酵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然后根据发酵后白酒糟营养成分变化,确定用于正交试验的各因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适发酵条件,最...  相似文献   
88.
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定量合成与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反相离子对色谱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定量、合成与降解。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体内5-HT的含量为2.92±0.29μg/g。雌、雄虫分别为2.57±0.35和3.32±0.19μg/g。用3H-Try培养虫体,由HPLC分离收集,经液闪测定,有3H-5-HTP、3H-5-HT、3H-HIAA生成;分别用3H-5-HTP和3H-5-HT培养虫体,则有3H-5-HT、3H-5-HIAA和3H-5-HIAA生成。异丙异烟肼能增加虫体内5-HT的含量和降低5-HIAA的水平,而对氯苯丙氨酸,反苯环丙胺,赛庚啶等对虫体5-HT含量均无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体内存在5-HT的内源性合成与降解途径,其过程相似于哺乳动物,但参与的酶却存在异同性  相似文献   
89.
以湘早籼8号为受体材料,以易于大量获得的鲤鱼精液DNA为分子供体,进行浸胚法DNA导入水稻实验,研究了DNA分子在浸胚过程中的降解情况。通过定时取样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分析,发现水稻胚在浸泡过程中能主动降解外源DNA分子,48h后大部分DNA分子被降解成小分子片段、单磷酸脱氧核苷酸、碱基甚或无机成分;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发现220~240nm有明显的增色效应。鉴于浸胚法诱变优势的普遍性及基因导入的固有困难,推测外源DNA浸胚过程中降解后的成分对诱变起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限制因素及提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石油污染、工业生产等,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最有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但其修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气候地理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土壤自身环境与营养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并从物种选择、生物有效性提升(引入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及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添加生物炭、营养补充剂,采用电强化生物修复技术)3个角度科学地提出了提升生物修复技术效率的方法,最后对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