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5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682篇
林业   340篇
农学   789篇
基础科学   268篇
  798篇
综合类   2088篇
农作物   363篇
水产渔业   636篇
畜牧兽医   1356篇
园艺   173篇
植物保护   62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416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51.
为进一步提高武夷菌素的产量,以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 wuyiensis W273为试验菌株,采用单因子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适6种营养成分为玉米粉、葡萄糖、黄豆面、氯化铵、碳酸钙和氯化镁;应用SAS软件中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株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6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葡萄糖和碳酸钙为影响摇瓶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主要因素。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2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218.18+270.28X1+1274.74X2-3.28X12-5.4X1X2-200.98X22,并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0 g/L、葡萄糖39 g/L、黄豆面20 g/L、氯化铵4 g/L、碳酸钙2.65 g/L、氯化镁0.4 g/L。以新配方在28℃、220 r/min进行摇瓶发酵60 h后,武夷菌素效价平均值为7215 μg/mL,较原始培养基发酵后武夷菌素效价提高了26.5%。  相似文献   
952.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953.
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不同龄期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79、204头。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 &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5074P-0.6627,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954.
UV-B辐射对植物的形态建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地表UV-B辐射的加剧也必将对作物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株高、节距、叶面积和根冠比等几个重要的形态指标,分析在增强UV-B辐射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形态响应差异,为综合评价UV-B辐射对马铃薯的影响和耐受性品种选育奠定基础。试验以4个普通和3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自然光照(CK)和2个增强的UV-B辐射[2.5 k J?m-2?d-1(T1)、5.0 k J?m-2?d-1(T2)]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15 d、30 d和45 d时测定株高、节距、叶面积和比叶重,收获时测定根冠比。最后得出几个形态指标的响应指数(RI),并以累积胁迫响应指数(CSRI)对试验品种的耐受性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在增强UV-B辐射处理后,多数品种呈现株高降低、节距缩短、叶面积减小、比叶重增加的一致性变化趋势,且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加和时间延长,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愈加显著。各品种对UV-B辐射的形态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品种的株高、节距、叶面积受UV-B辐射抑制较为明显,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减幅较大,如‘合作88’地上部分(鲜重)RI值在T1、T2处理下分别为-60.28、-70.44,‘丽薯6号’则为-58.61、-66.44;彩色品种受到的影响较小,‘转心乌’地上部分RI值分别为107.75、21.4,‘21-1’为41.49、-45.72。随着地上生物量增长受到显著抑制,地下部分特别是根系也受到明显的影响,普通与彩色品种间根系RI值的变化规律与地上部分一致。由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减幅更显著,各品种(系)的根冠比均比对照增大(T2)。T1、T2处理下5个品种的CSRI值显示‘合作88’(-133.35、-240.85)与‘丽薯6号’(-104.09、-160.2)在增强的UV-B辐射处理下形态特征受到了显著的抑制;彩色品种(系)‘转心乌’(275.97、51.26)、‘21-1’(96.8、-142.17)比普通品种‘合作88’、‘丽薯6号’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显示具有一定的UV-B辐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55.
汉中主栽柑橘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汉中地区3种主栽柑橘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为试材,对离体叶片进行-5℃低温处理3 h、6 h、9 h、12 h后分析与耐寒性相关的生理响应,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个测定指标的贡献率。结果显示:随着低温胁迫的持续,3种柑橘离体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出现显著性升高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3种柑橘叶片中MDA和H2O2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兴津和日南1号叶片中O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泛亚特早则处于持续升高趋势,处理末期(12 h)各品种MDA、H2O2和O2·—含量高低次序表现为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随着低温胁迫的持续,3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泛亚特早和兴津相比,日南1号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的时间更早、幅度更大。随着低温胁迫持续,泛亚特早和兴津叶片中的保护酶SOD、CAT、POD和APX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明显趋势,而日南1号叶片中的SOD和APX活性则几乎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CAT和POD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又降低趋势。隶属函数法综合抗寒性评价表明,3种柑橘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日南1号最强,兴津次之,泛亚特早最弱。REC和脯氨酸含量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为97.186%,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作为柑橘抗寒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在低温胁迫持续胁迫过程中,日南1号离体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更强,细胞膜受到的过氧化伤害较小,从而表现出较强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956.
植物的转运抑制应答因子1(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1,TIR1)作为生长素的受体,在生长素信号的感知与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RACE技术从中双9号中克隆了甘蓝型油菜BnTIR1全长c 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BnTIR1的DNA序列为2 502 bp,包含2个内含子;c DNA序列为2 355 bp,ORF为1 824 bp,其编码蛋白含607个氨基酸。预测发现,BnTIR1蛋白存在AMN1保守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BnTIR1在甘蓝型油菜根、茎、叶、芽、花、角果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在叶中表达水平最高,花中最低;干旱和ABA均可诱导BnTIR1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57.
[目的]研究苏邮1号蛋鸭上笼后行为、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对"A"字型层架式鸭笼的适应能力。[方法]以高邮鸭为对照品种,以苏邮1号蛋鸭为试验动物,同时间出雏,饲养至100 d,同时上笼,观察上笼后的行为和血浆中皮质酮的变化。设计"A"字型层架式鸭笼,分上、中、下3层,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阶梯位置对苏邮1号蛋鸭开产日龄、43周龄产蛋数、产蛋期饲料转化率以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苏邮1号蛋鸭与高邮鸭对上笼应激反应的变化规律一致。与体重较大的高邮鸭相比,苏邮1号蛋鸭对上笼刺激表现出更为激烈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但对上笼后的饮水和采食则表现出较快的适应性。苏邮1号蛋鸭对"A"字型层架式鸭笼有很好的适应性,不同阶梯位置对产蛋初期开产日龄、43周龄产蛋数、成活率有显著影响,而其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不大。[结论]苏邮1号蛋鸭对"A"字型层架式鸭笼有很好的适应性,生产中可采用笼养方式大规模饲养苏邮1号蛋鸭配套系。  相似文献   
958.
以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花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技术从罗汉果花中提取总黄酮,并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工艺参数。通过对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等因素进行试验分析,考查了各提取参数对罗汉果花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罗汉果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乙醇体积分数为67.55%,超声时间43.62 min,超声波功率208.48 W,液料比15∶1(mL∶g),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可达到6.537%。  相似文献   
959.
采用平板分离结合刚果红染色法从野生苎麻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果胶酶产生菌Lys-5304。经形态观察和16S r DNA测序鉴定,该菌株鉴定为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该菌产果胶酶的最优条件为:葡萄糖3.0 g/100 m L,菜子粕0.2 g/100 m L,接种量1.5 m L,培养基起始p H 8.0,摇床转速180 r/min,发酵周期为72 h,培养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该菌的果胶酶活力达到1 021.33 U/m L,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60.
研究盐胁迫下不同SA浸种条件对西葫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温度、时间的SA浸种,并利用响应面软件对浸种条件优化,分析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最强,浸种时间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最弱。单因素实验的分析中种子萌发最适的SA浓度为1.0 mmol/L,浸种的温度为30℃,浸种的时间为18 h。响应面法优化α-淀粉酶活性最大时的参数是:浸种SA浓度1.09 mmol/L,浸种温度28.26℃,浸种时间18.94 h,在此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的理论值为0.264455 mg/(g·FW·min),与理论值的贴近度为97.98%。在最优浸种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最高,表明在此浸种条件盐胁迫下的西葫芦种子萌发力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