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4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969篇
林业   677篇
农学   695篇
基础科学   327篇
  5124篇
综合类   4008篇
农作物   341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602篇
园艺   230篇
植物保护   496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38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499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659篇
  2016年   732篇
  2015年   553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888篇
  2012年   1031篇
  2011年   794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31.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10 a和30 a的柠条、刺槐、油松及侧柏林地0~60 cm不同土层有机碳、氮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坡耕地,退耕还林10 a后,仅侧柏与油松林地各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显著提升。退耕还林30 a与10 a相比,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幅表现为侧柏>油松>刺槐>柠条,总体0~60 cm土层碳固存速率分别达到1.06、0.71、0.43、0.36 mgC·hm-2·a-1;氮固存速率以刺槐最高,达到0.051 mgN·hm-2·a-1,其他还林地固存氮速率接近,为0.014~0.026 mgN·hm-2·a-1。30 a还林有机碳的增加主要来自0~20 cm土层,平均贡献达51.9%,而全氮增加除刺槐林地外,主要来自40~60 cm土层,平均贡献达42.5%。各还林地C/N仅在0~20 cm表层均有显著提高,但有机碳与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回归相关性。综上,长期退耕还林地能够固存碳氮,且以侧柏林地提升有机碳库较佳,而刺槐林地提升氮库较好。  相似文献   
132.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肥)、 N1 (N 150 mg/kg)、 N2 (N 250 mg/kg)、 N1P1 (P2O5100 mg/kg)、 N2P2 (P2O5150 mg/kg)、 N1P1K1 (K2O 70 mg/kg)、 N1P1K2 (K2O 105 mg/kg)和N2P2K1和N2P2K2。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增加植草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以及牧草固碳量。其中N1P1K1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最高,N1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N2P2K1处理土壤可溶性碳最高,N2P2K2处理牧草地上部及根系固碳量、 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均最高。综上,低量氮磷钾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高量氮磷钾平衡配施牧草固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4.
施有机肥及套袋对鸭梨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施有机肥和套袋对鸭梨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研究了生长期施有机肥和套袋对鸭梨果实挥发性成分、 糖类和有机酸组分等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鸭梨共检测到挥发性物质3类30种,其中酯类26种、 烯类3种、 醇类1种。施有机肥和套袋改变了鸭梨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施用有机肥使套袋和不套袋鸭梨香气物质种类分别增加8种和6种,香气物质总量分别增加182.89%和127.16%。套袋使施有机肥和复合肥鸭梨的香气物质种类分别减少了8种和10种,香气物质总量分别减少66.32%和72.98%。不同处理鸭梨共检测到4种糖、 7种有机酸组分,其中糖组分主要为果糖,其次为蔗糖、 山梨醇、 葡萄糖; 有机酸组分主要为苹果酸,其次为乙酸、 柠檬酸、 莽草酸、 奎宁酸、 酒石酸、 琥珀酸。施用有机肥使鸭梨糖总量和酸总量升高,套袋使鸭梨糖总量和有机酸总量降低。施有机肥使鸭梨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糖类和有机酸含量升高,而套袋使鸭梨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减少,糖类和有机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5.
稻草不同途径还田对土壤结构及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系统的研究了稻草不同途径还田对稻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有机碳总量、腐殖质组成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肥(CK)及纯施化肥(NPK)对照相比,稻草直接深埋还田(NPK+S)及利用后的菌渣、牛粪、沼渣深埋还田(NPK+FD、NPK+CD、NPK+BD)均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和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同时能提高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量和HA/FA比值,增加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和提高松/紧腐殖质比值,能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腐殖质的组成、性质及结合形态,提高腐殖质品质,不过这4个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稻草焚烧还田(NPK+S′)在以上方面效果均不显著,且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了在乌沙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乌沙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将秸秆添加到土壤后,微生物氮量显著增加,而土壤矿质氮量在14天时迅速下降。随着秸秆的分解,秸秆15N进入矿质氮库和微生物氮库,矿质15N在第7 d时最高,占到添加秸秆15N的6.7%,微生物15N在第14 d最高,占到添加秸秆15N的18.1%,随后矿质15N和微生物15N量都下降。56 d时,仍有50.8%的秸秆氮没有分解掉,5.4%的秸秆15N进入土壤53μm~2 mm组分,15.5%进入2~53μm组分,14.6%进入小于2μm组分,有13.6%的秸秆氮损失掉。在培养开始时,乌沙土的氮总矿化速率为2.81 mg kg-1d-1,秸秆在乌沙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2.50 mg kg-1d-1。  相似文献   
137.
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储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质量以及土壤缓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以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主要资料,结合多年的相关研究数据,对陕西省土壤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了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延安地区北部以及商洛等地区分布的风沙土、黄绵土、石质土等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小,小于4 kg m-2;陕西南部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4~9 kg m-2之间;咸阳地区及渭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较高,主要在9~12 kg m-2之间;关中地区渭河及其两岸、秦岭部分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最高达30 kg m-2以上;陕西省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87 kg m-2,在全省的22个土壤类型中,有13个土壤有机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77.42%,全省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41×1012kg。本研究为我国土壤碳库和碳平衡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8.
海南胡椒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海南省主要胡椒种植区-文昌、琼海两市种植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及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其重金属含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结合深层土壤、母质岩石样品及海南岛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其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所选标准,沉积砂岩区(F11~F13)、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区(F7、F14)和花岗岩区一种植地(F9)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要求。玄武岩区(F1~F6)土壤Cu、Cr、Ni超标,花岗岩区另一种植地(F8)和变质岩区(F10)土壤Pb、As超标。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胡椒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成土母质是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但部分种植地浅层土壤中Cd、Pb、As等重金属元素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利用液培方法研究胡敏酸钠等有机酸盐作用下玉米幼苗对放射性核元素137Cs和90Sr的吸收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酸盐可以降低玉米幼苗对放射性核元素的吸收速率。1低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下,对照(不加有机酸盐)的玉米幼苗中发现了97%放射性核元素137Cs,而高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中为61%;有机酸盐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幼苗中放射性核元素137Cs的量。在低活度水平中四苯硼钠降低137Cs的量最多, 玉米仅吸收12%,而酒石酸钾钠处理中玉米吸收量最高,为45.5%。对137Cs的吸收率,在胡敏酸钠处理中为23.9%, EDTA-Na处理中为41.3%;在高活度放射性核素水平中吸收率的顺序为四苯硼钠11%,胡敏酸钠26%,酒石酸钾钠28.7%,EDTA-Na 37%。2低活度水平下,对照中放射性核元素90Sr的56%被玉米幼苗吸收,而高活度水平中达61%。有机酸盐在低活度水平中降低放射性核元素90Sr的顺序为胡敏酸钠 23.9%,EDTA-Na 26%,酒石酸钾钠28%和四苯硼钠36%;在高活度水平中为四苯硼钠11%,EDTA-Na 24%,胡敏酸钠26%,酒石酸钾钠 31%。3低活度和高活度水平中,四苯硼钠和胡敏酸钠降低玉米幼苗体内的放射性核元素性质为最佳。4所有有机酸盐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0.
采集喀斯特地区灰质白云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全部湿筛分为>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团聚体,再将5个粒级团聚体进行碳水化合物提取后后再次分别湿筛,收集>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的团聚体样品.对两次湿筛中5个粒级的土壤分别进行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灰质白云岩乔木林下土壤在经过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湿筛后,大粒级团聚体(>5mm,5~2mm)向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转移;有机碳主要存在于较大粒级团聚体中,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并不随之转移;各粒径团聚体可氧化态碳含量均减少,但较大粒级(>5mm,5~2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多,较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少,故推测较大粒级团聚体(>2mm)保护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力比较小粒级团聚体(<2mm)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