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2篇
  免费   792篇
  国内免费   1319篇
林业   1678篇
农学   931篇
基础科学   809篇
  2538篇
综合类   5386篇
农作物   584篇
水产渔业   1007篇
畜牧兽医   1056篇
园艺   260篇
植物保护   1074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477篇
  2020年   480篇
  2019年   581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571篇
  2016年   707篇
  2015年   573篇
  2014年   717篇
  2013年   824篇
  2012年   968篇
  2011年   990篇
  2010年   784篇
  2009年   790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758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肌细胞增强因子2B(MEF2B)基因属于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基因家族成员,广泛表达于人和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组织中,在肌肉生成、神经系统发育和分化、肝脏纤维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从MEF2B基因的结构、组织分布、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该基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蚜虫在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藏青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叶片上的危害特征及其产生虫瘿的分布特点,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扩散系数(C)、Morisita指数(I)、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M*)、Lloyd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法对该区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青杨叶片左上虫瘿出现率为25.36%、左下为24.30%、右上为24.98%、右下为25.36%,叶片左边为49.66%、右边为50.34%;藏青杨不同方向叶片上虫瘿出现的比率均在25%左右。藏青杨叶片上虫瘿主要以3~7个聚集的形式存在。虫瘿出现频次(y)与虫瘿数量级别(x)的拟合曲线为y=-2.150 3x~2+23.159x-7.309 1(R~2=0.818 4)。6级虫瘿数量最多,占总虫瘿数的22.15%。由虫瘿空间分布参数可知,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但虫瘿聚集强度不大。总体上虫瘿个体群大小随虫瘿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个体群指数L值平均大小为7.20。经拟合,虫瘿空间分布格局Iwao M*-M回归模型为M*=1.059 9m+0.523 4(R~2=0.993 9),Taylor模型为log S2=1.043 4logm+0.043 7(R~2=0.996 4),两模型均判定为聚集分布。综上,虫瘿在藏青杨不同方位的出现率相近,但在叶片上均呈聚集分布,虫瘿的聚集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也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73.
浅析灌溉对作物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夏 《江西植保》2014,(2):188-190
结合文献资料,从作物根系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硝态氮运移及产量等几个方面,概述了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方式对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的应用。最后,针对经济林木生产的实际现状,进行了展望:探索一种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的灌溉措施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4.
大巴山西段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系统掌握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及其特点,合理有效开展资源保护工作。通过调查以及归类分析,建立了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12个植被型37个群系,人工植被3个群系的植被分类系统,并对植被水平及垂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对该区域植被分布所呈现的群落类型多样、自然性和代表性较强、过渡区的特征比较明显、植被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以及植物群落的脆弱性高等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5.
为探讨酸化红薯粉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胃肠pH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128只(公母各半)50日龄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试验1组、2组和3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含0%、5%、10%、15%酸化红薯粉渣的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和3组肉兔日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胃pH显著降低(P<0.05);试验1、2和3组腹泻率、十二指肠pH、盲肠pH均有所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酸化红薯粉渣能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降低胃肠pH,其中添加量为10%~15%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76.
秦疏影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77-4680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中,学术界对于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基于CNKI数据库1991~2012年中关于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的研究文献获得有关数据,从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的年代分布、研究人员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学术影响力、学科分布5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的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建议应加大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与研究力度,促进西部地区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7.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分子测序技术,探究了兴隆山东山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自兴隆山东山土壤分离获得AM真菌共52种,隶属于4目8科13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和原囊霉属(Archaeospora)为主要物种,分别为20种和9种,共占总物种的55.77%;2)各海拔梯度AM真菌种属分布结果表明,优势属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随海拔变化呈现规律性分布,其余各属均匀分布于不同海拔梯度;球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白色球囊霉(Glomus albidum)、球囊霉属的Glomus sp.1和Glomus sp.4,还有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仅在部分海拔梯度出现,为不同海拔特有种;3)AM真菌丰富度分析表明,从低海拔到高海拔,ACE和Chao1指数总体上表现出“单峰”变化曲线,且部分海拔间差异性显著(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地区AM真菌种属分布受海拔因子影响较小,两者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兴隆山东山AM真菌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8.
用全产业链思维优化“粮改饲”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总结甘肃省“粮改饲”工作已取得的工作成效和不足,论述了“粮改饲”构建全产业链的必要性,初步探讨了甘肃省“粮改饲”全产业链模式和布局优化,并提出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科技带动引领4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产业链|粮改饲|生产力布局|甘肃省  相似文献   
79.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一年生植物种群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一年生植物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为对象,分析了围封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下刺穗藜种群特征(密度、单株重、株高、比叶面积、叶片/茎/根系干物质含量、叶片全碳、氮含量),种群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影响刺穗藜种群密度(P<0.05),但对其比叶面积、叶片/根系干物质含量及叶片全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放牧使刺穗藜种群密度增加,但对其种群性状影响较小;放牧使得刺穗藜种群相对密度增大(P<0.05),并造成其种群变异性降低(P<0.05);对刺穗藜种群空间分布模拟发现,放牧使得刺穗藜种群空间分布均匀,空间异质性降低。在草地利用过程中,一年生植物种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可能对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0.
The northern Chilean Patagonia region is a key feeding ground and a nursing habita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for blue whales (Balaenoptera musculus). From 2014 to 2019, during 6 separate research cruises, the dive behavior of 28 individual blue whal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io-logging tags (DTAGs), generating ≈190 h of data. Whales dove to significantly greater depths during the day compared to nighttime (day: 32.6 ± 18.7 m; night: 6.2 ± 2.7 m; P < 0.01). During the night, most time was spent close to the surface (86% ± 9.4%; P < 0.01) and at depths of less than 12 m. From 2016 to 2019, active acoustics (scientific echosounders) were used to record prey (euphausiids)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simultaneously with whale diving data. Tagged whales appeared to perform dives relative to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prey during the da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urnal prey migration and shallow nighttime dive behavior suggests that blue whale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ship collisions during periods of darkness since the estimated maximum ship draft of vessels operating in the region is also ≈12 m. In recent decades, northern Chilean Patagonia has seen a large increase in marine traffic due to a boom in salmon aquaculture and the passenger ship industry. Vessel strike risks for large whales are likely underestimated in this region. Result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may be valuable for policy and mitigation decisions regarding 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blue wh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