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80篇 |
免费 | 521篇 |
国内免费 | 6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42篇 |
农学 | 493篇 |
基础科学 | 135篇 |
2629篇 | |
综合类 | 2974篇 |
农作物 | 402篇 |
水产渔业 | 341篇 |
畜牧兽医 | 1091篇 |
园艺 | 219篇 |
植物保护 | 2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282篇 |
2021年 | 358篇 |
2020年 | 336篇 |
2019年 | 431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478篇 |
2016年 | 561篇 |
2015年 | 388篇 |
2014年 | 439篇 |
2013年 | 674篇 |
2012年 | 777篇 |
2011年 | 530篇 |
2010年 | 393篇 |
2009年 | 369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382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294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硅钙磷肥和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为改善蔗区土壤酸化状况及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连作甘蔗的酸化蔗地,设6个处理,即处理A(对照,只施用氮、钾肥)及在处理A基础上配施不同组合硅钙磷肥和有机肥的5个处理,处理B(SiO2450 kg/ha、CaO 300 kg/ha、P2O5225 kg/ha)、处理C(SiO2450 kg/ha、CaO 300 kg/ha、P2O5300 kg/ha)、处理D(SiO2450 kg/ha、CaO 450 kg/ha、P2O5225 kg/ha)、处理E(SiO2450 kg/ha、CaO 450 kg/ha、P2O5300 kg/ha)、处理F(处理B+有机肥7500 kg/ha),测定甘蔗出苗率等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及锤度,取样测定不同部位氮、磷、钾含量,同时取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均对甘蔗分蘖、株高、有效茎及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其中处理E和处理F增产率分别为23.06%和22.53%。在硅钙磷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后对甘蔗蔗茎中氮、钾养分积累效果影响显著,但对磷养分积累效果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当季土壤pH相比对照提高了0.11~0.38,但对土壤养分影响不显著。【结论】在施用氮、钾肥的基础上配施硅钙肥及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盐基离子数量,减少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有效减缓土壤酸化进程。施用SiO2450 kg/ha、CaO 300 kg/ha和P2O5225 kg/ha并配施有机肥7500 kg/ha,能促进蔗茎氮、钾养分的积累,同时在甘蔗增产及减缓土壤酸化方面也能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33.
134.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维持森林立地生产力以及全球碳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层次(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与其他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31.48 g.kg-1,0~6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15.76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2)0~20 cm土层中,除全P和有效P的含量略低,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pH和全K以外),并且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在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就0~60 cm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全N、全P、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5.
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我们于1985—1987年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生物量的测定是在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内进行的。林龄220年,组成8红2椴,林分平均高23.1m,平均直径37.4cm。其中红松平均高27.2m,平均直径45.2cm,密度622株/ha,针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叶片药膜法,使用亚致死浓度(LC10、LC25)的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连续处理5代后,试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下降了57.3% 和67.7%,同时对多杀菌素的敏感度也分别下降了60.2% 和51.5%,但对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化不明显。采用该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和72 h,可诱导其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但对细胞色素P450 O-脱乙基酶(EC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芳基酰胺酶(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处理5代后,小菜蛾CarE和ECOD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6、1.40倍和1.65、1.56倍,但GSTs和AA的比活力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1.0%、27.5%和43.6%、52.5%。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7.
套种三叶草与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黄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温室黄瓜有机栽培施肥模式,研究了套种三叶草与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70%的有机肥且套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处理黄瓜单产较其他处理增加7.81%~18.86%;黄瓜中Vc含量较100%化肥和70%有机肥处理增加18.45%、6.85%,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比100%化肥处理分别下降9.72%、32.76%;且黄瓜从盛瓜期开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末瓜期土壤速效氮含量较其他处理增加幅度为21.46%~33.92%,速效钾含量增加20.13%~69.94%,速效磷含量增加7.5%~28.80%,并且种植白三叶草能显著提高黄瓜叶片中的氮、钾含量,有效地提高地表温度。从本试验结果看,施用70%的有机肥且套种三叶草是温室黄瓜有机栽培可选用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8.
139.
试验旨在研究绿汁发酵液(previously fermented juice,PFJ)对柱花草青贮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以热研2号柱花草为原料进行青贮试验,设对照组(直接青贮)和试验Ⅰ、Ⅱ、Ⅲ、Ⅳ及Ⅴ组,各试验组PFJ添加比例为1%、2%、3%、4%和5%,30 d后测定柱花草青贮饲料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发酵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Ⅳ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提高(P < 0.05),Ⅱ、Ⅲ、Ⅳ和Ⅴ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Ⅱ、Ⅲ、Ⅳ、Ⅴ组柱花草青贮的饲料相对值(RFV)显著提高(P < 0.05)。添加PFJ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 (P < 0.05),乙酸和丙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乳酸含量显著提高(P < 0.05)。柱花草直接青贮品质较差,添加PFJ提高了饲料青贮质量评分等级。综上所述,添加PFJ可提高营养价值,明显改善柱花草青贮品质,PFJ添加量为4%时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0.
生物菌肥对水稻营养特性和土壤养分可持续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施用生物菌肥对水稻根系活力遥影响,讨论了不同施肥处理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菌肥有利于土壤磷素可持续指数的上升,施用生物菌肥的同时必须配施足量的化学氮肥和钾肥,才能稳定水稻产量并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