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86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65篇
  171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398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报道了1株粉纹夜蛾转P35基因工程细胞系,命名为Tn5B-35。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在该细胞系中连续传代至25代,与原始细胞系Tn5B1-4相比较,其感染率、多角体产量、滴度以及杀虫毒力的变化趋势均比较平稳,并未出现"传代效应"。  相似文献   
932.
虾夷马粪海胆筏式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由日本北海道引种的虾夷马粪海胆大连海区进行筏式人工养殖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1)采用扇贝笼、鲍鱼笼放塑料筐在大连近海水域进行筏式效果良好,虾夷马粪海胆在该海区可正常生长、并达性成熟;(2)饵料以海带,裙带菜等为主,间或投喂马尾藻、石莼等;(3)海区水温在-1.0-25.2℃范围内,该海胆均可正常生活;(4)在大连海胆的生长速度比原分布区快一倍左右;(5)养殖1.5-2.0年壳径可达5.0di  相似文献   
933.
本试验用组织化学技术对毁灭泰泽球虫生活史各阶段的几种细胞内含物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各期虫体内都存在 DNA 和蛋白质。滋养体,裂殖体,大配子和合子内存在 RNA,小配子体和小配子内未发现 RNA。裂殖体,大配子和小配子体内存在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934.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小麦植株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研究活体冬小麦植株水分的分布状况和连续变化过程,该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无损、非侵入的技术优势,分析了小麦各器官T2弛豫谱特征及其反映的代谢特性,分别推求出小麦叶片、茎秆和穗的信号幅值与被检测器官纯水含量以及鲜质量的回归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量活体冬小麦植株各器官湿基含水率的检测方法。对活体植株各器官湿基含水率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可靠性验证表明,由核磁共振法和烘干法测定的小麦叶片、茎秆和穗的湿基含水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3%、3.5%、3.3%。然后将该检测方法用于监测同一株冬小麦各器官湿基含水率的长期变化和日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乳熟期至成熟期,小麦各个器官的湿基含水率均逐渐减小,而叶片湿基含水率的日变化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乳熟期叶片的湿基含水率由8:00逐渐减少,且在14:00-16:00达到最低值后开始恢复,于20:00恢复至当日初始水平。成熟期叶片湿基含水率由8:00逐渐减少,但在20:00不能恢复至日内的初始水平。由于这套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小麦湿基含水率检测方法能够对同一植株进行活体无损连续监测,因此该研究的结果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揭示冬小麦植株体内水分的连续变化规律和植株衰老过程,从而为研究冬小麦健康生长耗水规律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5.
种子性状及其遗传效应的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类作物种子的不同部分,在遗传学上互有不同,可归纳为:(1)种皮和果皮,母体组织,具2N染色体数;(2)胚,子代组织,具2N染色体数;(3)胚乳,子代组织,具3N染色体数。本文讨论了上述差异与种子性状遗传研究的关系,并对在胚和胚乳性状上可能存在的母体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核基因效应,提出了相应的遗传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936.
供体细胞种类对牛核移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体细胞种类对牛卵母细胞核移植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细胞的核移植效果与成年牛成纤维细胞无显著差异(19.8%vs 17.3%,P>0.05);胎牛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囊胚发育率高于成年牛成纤维细胞(24.2%vs 14.0%,P<0.05);血清饥饿处理的胎牛成纤维细胞(休眠细胞)与高血清培养(非休眠细胞)的胎牛成纤维细胞核移植效果差异不显著(18.8%vs 18.6%,P>0.05),表明胎牛成纤维细胞血清饥饿处理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937.
2005年我国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猪的成功,但是在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猪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猪的转基因克隆在农业和医学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农业上可以提高猪肉品质和培育抗病猪种等;医学上可以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疾病模型和新药筛选提供理想材料。体细胞核移植结合基因组修饰技术,是目前生产转基因家畜的一种有效方式。供体细胞的类型是影响转基因克隆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供体细胞的类型决定着体细胞转基因效率和重组胚的发育潜力。目前所知,较成功用于生产转基因克隆猪的供体细胞仅限于胎儿成纤维细胞,因为它易培养、增殖期限长、重构胚的发育能力高。此外骨髓间充质细胞,一种成体干细胞,作为转基因克隆猪的供体细胞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内外仅有个别报道。前脂肪细胞,一种易于获得的体细胞,有报道称利用成年猪前脂肪细胞为核供体构建的克隆胚发育能力和胎儿成纤维细胞相当,并且获得了克隆猪的后代。而利用猪前脂肪细胞生产转基因克隆胚胎,将为后续组织工程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猪胎儿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为转基因克隆的供体细胞,目的是比较不同类型转基因供体细胞对生产克隆胚胎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建立了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WZSP)胎儿成纤维细胞系(FF)、新生猪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系和成年猪前脂肪细胞系(PreA)。采用组织块法建立胎儿(27日龄)成纤维细胞系;髓间充质细胞从新生猪后腿骨冲取骨髓,加入到Percoll分离液中离心,吸取中间界层面细胞,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原代细胞,培养基为低糖DMEM。对间充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前脂肪细胞从猪的皮下脂肪取样,用0.1%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前脂肪细胞原代细胞,并对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为了获得转基因细胞系,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Invitrogene)介导的方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了胎儿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经过800μg/mL G418筛选后均获得了阳性细胞株。分别以3种类型转基因和未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进行猪的体细胞核移植,比较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如下:(1)比较了3种类型非转基因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8.2%)、骨髓间充质细胞(7.1%)和前脂肪细胞(8.8%)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2)比较了3种类型转基因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9.6%)和骨髓间充质细胞(9.9%)最高,前脂肪细胞(3.7%)最低,前两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0.05);(3)分别比较了每一类型供体细胞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的影响,转基因对胎儿成纤维细胞(9.6%vs 8.2%)和骨髓间充质细胞(9.9%vs 7.1%)的重构胚囊胚发育率影响不大(P>0.05);前脂肪细胞转基因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降低(3.7%vs 8.8%,P<0.05)。以上结果表明,某些供体细胞类型转基因与否对猪克隆胚胎的早期体外发育影响不明显,有些细胞类型转基因对克隆胚的发育能力影响较大。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可以有效地生产猪转基因囊胚,但前脂肪细胞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能否进一步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938.
Cattle dung contributes to hot‐spot inputs of nutrients to grassland systems, but not much is known about its organic P (Po) composition and fate in the grassland soils. We used 31Phosphorus (P)–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of alkaline soil extracts to examine potentials for tracing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Po forms into a temperate grassland soil amended with dung. The proportion of monoester, DNA‐diester, and phospholipid+teichoic acid P were comparable in dung extracts, but the soil was dominated by monoester P. The temporal trends in the DNA‐diester P–to–monoester P (DDNAM) and diester P–to–monoester P (DM) ratio of dung, native soil, and soil amended with dung were monitored in the 70 d field experiment. The DDNAM and DM ratio in the dung‐amended soil (0–1 and 1–5 cm depth) were alway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dung and (unamended) control soil. Clearly, extracted soil P was a mixture of incorporated dung‐derived P and native soil P. The dung‐P contribution in the 0–1 cm samples peaked at 47% of the total extracted P at day 70 and at 15% after 42 d in the 1–5 cm soil depth (based on the DM ratio). The proportions of dung‐derived P and C in the soi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1) topsoil, using the DDNAM ratio (r2 = 0.975), and 2) top‐ and subsoil, using the DM ratio (r2 = 0.656). We concluded that our DDNAM and DM‐P ratios approach (obtained from solution‐31P NMR) did trace successfully the short‐term dynamics and fate of dung Po in soil. It indicated that dung‐derived Po varied as rapidly in soil as the dung‐derived C.  相似文献   
939.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940.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ta)幼虫血淋巴酯酶和酚氧化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的谱带在感染病毒后12h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酶带位移和新酶带的产生,在虫体内建立了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性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12 h最低,48h达到最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