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85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65篇
  171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397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低场核磁探测水稻田改蔬菜地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水稻土转变为设施蔬菜地后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该研究在田间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低场核磁测氢技术,评价了田间状态的水稻土和不同转化年限设施蔬菜地土壤水分的相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转化时间的延长,耕层土壤大孔隙吸持的自由水比重下降,土壤小孔隙吸持的束缚水比重上升,犁底层土壤水分的相态分布却无明显变化,土壤水分吸持性能在转化时间序列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优化耕层质量,提升土壤大孔隙吸持自由水的能力,改善土壤水分供释性能;水稻土转化为设施蔬菜地土壤2 a后,出现新犁底层,使得原有的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水分吸持性能下降。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实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土壤水分的相态变化,可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2.
针对风蚀区盐湖及盐渍土环境下服役的混凝土,配制满足特殊环境下工程要求的风积沙混凝土.分析风沙吹蚀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抗氯盐侵蚀的损伤过程,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核磁共振孔隙分析等手段探讨风积沙混凝土抗氯盐侵蚀耐久性机理.研究表明风沙吹蚀对混凝土表面产生破坏,干湿循环对混凝土内部造成损伤;风沙吹蚀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的“吹蚀坑”可为盐离子入侵混凝土内部提供“通道”;氯盐侵蚀后生成以Friedel盐为代表的腐蚀结晶物,可填充1~4 nm胶凝孔,消耗Ca(OH)2等有效物质,迫使4~10nm小毛细孔增多,随盐蚀损伤程度加剧,10~20 nm中毛细孔和20~100 nm大毛细孔向>100 nm非毛细孔发展,非毛细孔彼此贯通产生裂纹,致使混凝土加速破坏.该研究可为风积沙混凝土在风蚀区氯盐环境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基于低场核磁和差示量热扫描的面条面团水分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差示量热扫描(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2种技术,测定不同真空度(0、0.06、0.09 MPa)和搅拌时间(4、8、12 min)下面团中水分的形态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2种技术测定水分形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态存在。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的水分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粉(济麦20)制作面团的水分自由度较低。真空和面(0.06 MPa)可以促进水分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面团中水分子流动性,促进水分结构化;而非真空或过高真空度均会导致面团中水分自由度增加。济麦20、济麦22小麦粉和面时间为8 min时,面团水分流动性较低;而宁春4号小麦粉面团在4 min时,水分自由度较低;继续搅拌,深层结合水减少、弱结合水增多。LF-NMR和DSC测得面团水分状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测得的弱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DSC测得的可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695),且深层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非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564)。研究结果为认识制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优化和面工艺和调整产品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卵母细胞的化学去核是采用干扰染色体分离或纺锤体正常功能的化学试剂,使其所有染色质通过纺锤丝牢固结合,并借助极体排出的惯性将所有染色质全部带出胞外,达到去核目的。目前以化学去核处理的MⅡ期卵母细胞为受体,已获得克隆小鼠。然而,第一次减数分裂期的小鼠卵母细胞经化学去核后,进行核移植还未见报道。与传统的机械去核相比,该方法对卵母细胞无机械损伤,完全是极体的自然排放;同时细胞质及其中核重编程相关因子损失量小;而且高效、省时,程序简单,所得的卵胞质或许更适合于供体细胞核的重编程。剪取超排小鼠的卵巢,以注射器刺破有腔卵泡后获得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复合体,进行体外成熟培养。成熟培养5 h后去除卵丘细胞,挑选生发泡破裂的细胞顺序移入含脱羰秋水仙碱(DC,0.4μg/mL,2 h)和DC(0.4μg/L) 放线菌酮(CHX,50μg/mL)的M16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直到第一极体排出。去核卵胞质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用植物凝集素(PHA,200μg/mL)粘合后,转入电击槽;施加1个5 V/mm、3μs交流电脉冲和2个92 V/mm、70μs直流电脉冲进行电融合。3 h后,以SrCl2激活6h,于四孔培养皿中制作的“孔中孔”(well of well)体外培养重构胚。试验重复3次,共计698个卵母细胞,获得的重构胚融合率和激活率分别为84.8%和93.6%;胚胎2-细胞发育率为24.7%,4-细胞率为6.74%;2-细胞期克隆胚移植假孕受体后,没有获得怀孕受体。试验分别以“血清饥饿”胎儿成纤维细胞、新鲜细胞和冷冻保存细胞为供体作核移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细胞的融合率(69.3%)与其余两组(80.6%和84.8%)呈显著差异(P<0.05);激活率、2-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则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将化学去核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完全丢弃了传统核移植的显微操作及其繁琐程序,属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同时提高了核移植的生产力,最终提高核移植总效率。  相似文献   
45.
可食性保鲜涂膜对冷藏黄花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探讨可食性涂膜对冷藏黄花梨的保鲜效果,研究了虫胶和森帕尔2种保鲜膜浸涂的黄花梨在冷藏(4℃)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的规律,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了储藏结束后的黄花梨内部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与直接冷藏的对照组相比,2种可食性保鲜膜处理均可显著降低黄花梨在储藏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和失重,在储藏结束后,分别仅为对照组的74%~80%和68%~81%。并能够减少储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维持较低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与森帕尔保鲜膜相比,除在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无显著差异外,虫胶保鲜膜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46.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 rRNA为看家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MutS 2 homolog(atMSH2), 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 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 mg·L^-1)Cd 处理7 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0.125 mg·L^-1 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 mg·L^-1 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 mg·L^-1 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7.
上海大树移植的本底土质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13个区共450个大树移植的本底土的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达标率为74.33%:容重达标率为76.45%;通气孔隙度达标率为57.33%;土壤呈碱性和强碱性;离子总浓度大多正常。本底土质量总体较差.尤其是行道树的大树移植本底土质量更差,不能完全满足移植大树的恢复生长。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添加富含有机质的酸性介质、敷设通气管等方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确保上海大树移栽的成功。  相似文献   
48.
为达到组培苗分割移植机器人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对图像处理器小型化和快速化的要求 ,采用基于TMS32 0C6 711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 ,开发了运行于该平台的软件系统 ,实现了组培苗识别算法在该平台上的移植。针对DSP软件开发难度大、涉及因素多 ,以及在本研究中需要大量数据存取的情况 ,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精简软件结构 ,编写了轻量简洁的Bootloader和适应大量数据存取的连接命令文件。对软件进行了优化 ,将算法中占用时间较长的环节用线性汇编语言编写 ,使总处理时间降低了近 80ms。该图像处理器实验室测试结果为 ,苗节点识别准确率 96 % ,每棵苗的处理时间为 0 7~ 0 8s ,10× 2 4h连续运转稳定 ,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该图像处理器的体积只有PC机的 1/ 2 0 ,达到了小型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9.
山羊卵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选用陕北黑山羊的4-32细胞胚和萨能奶山羊的次级卵母细胞分别作核供体和胞质供体。在显微操作仪的控制下,将分离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去核次级卵母细胞的卵周隙。采用电融合法诱导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融合。通过体外培养和移植,检查卵核移植的效果。本研究证明:⑴在4-32细胞期,核供体胚的发育阶段对山羊卵核移植胚的体外发育无显著影响;⑵由山羊4-32细胞期胚胎的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构成的卵核移植胚在体内仍可发育为正常个体;⑶用注射LH后25-35小时的次级卵母细胞作胞质供体均可获得较高的卵核移植胚体外发育率;⑷用900伏/厘米的电场强度进行2个80微秒的电脉冲处理,诱导卵裂球和去核次级卵母细胞融合,可获得更好的电融合效果。根据山羊胚胎性RNA在2细胞期出现的事实和本研究的上述结果,作者认为,次级卵母细胞的胞质对移入的晚期卵裂胚细胞核可能有去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的表达与病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癌胚抗原(CEA)及p53、PC-NA、CEA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石腊标本中的p53表达、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表达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湿润深度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浆型和间质型为主(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林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