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9篇
  免费   1301篇
  国内免费   2934篇
林业   983篇
农学   2444篇
基础科学   1143篇
  8300篇
综合类   11544篇
农作物   2074篇
水产渔业   507篇
畜牧兽医   1509篇
园艺   774篇
植物保护   866篇
  2024年   288篇
  2023年   726篇
  2022年   1147篇
  2021年   1240篇
  2020年   1176篇
  2019年   1285篇
  2018年   973篇
  2017年   1452篇
  2016年   1706篇
  2015年   1284篇
  2014年   1427篇
  2013年   1973篇
  2012年   2203篇
  2011年   1853篇
  2010年   1433篇
  2009年   1359篇
  2008年   1124篇
  2007年   1257篇
  2006年   1137篇
  2005年   887篇
  2004年   625篇
  2003年   515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318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相似文献   
82.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 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相似文献   
83.
生物法处理养殖污水中氨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几年生物方法处理养殖污水中氨氮的研究进展及实际应用,并对大规模处理养殖污水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期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探索出高效率、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的生物方法处理养殖污水中的氨氮.  相似文献   
84.
中药复方总多糖及其含药血清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给小鼠灌服复方总多糖、复方水煎剂、黄芪多糖、生理盐水后制备含药血清,用MTT法测定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程度,用酶法一氧化氮试剂盒测定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量,同时与各种药物的体外实验相比较.结果显示,复方总多糖及其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量,且效果优于复方水煎剂和黄芪多糖.  相似文献   
85.
本试验的氮源是纯化大豆蛋白(IsolatedSoybeanProtein,ISP)和尿素(NPN),按80:20、50:50和20:80分3组;碳水化合物源分别是从干草中提取的中性洗涤纤维(NDF)、玉米淀粉和蔗糖,按10:85:5、10:80:10、10:75:15、30:65:5、30:60:10、30:55:15、50:45:5、50:40:10和50:35:15分9组的3×9因子实验设计。应用体外尼龙袋发酵技术,研究了奶牛日粮不同来源氮和碳水化合物及其比例对干物质(DM)体外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补充尿素及随着日粮中淀粉和蔗糖比例的增加,日粮干物质的体外降解率均下降。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泌乳期奶牛的全混合日粮中尿素的补充量应低于干物质的2.8%,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应超过干物质的45%。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提高养分管理水平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本研究严格筛选出21篇文章(612项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氮添加、磷添加、氮磷添加)、不同施肥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增加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含量;氮添加对土壤的增加效应随施肥强度增加而增加,磷轻度施肥(20g·m-2以下)处理、氮磷添加轻度施肥处理下的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增加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总体反映出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88.
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能够与绝大多数植物共生并广泛存在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养分吸收以及抗逆性等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针对氮沉降对植物-丛枝菌根共生体影响的研究往往被忽视。基于此,笔者从氮沉降对菌根侵染特性、菌根多样性、菌根对宿主植物生长发育、氮代谢、磷吸收以及对宿主植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旨为菌根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放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地上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RG和TG较CG显著提高了土壤、根系、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氮储量。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88.859%~98.242%),其次为根系(1.563%~8.742%),再次为植被(0.172%~1.430%),最小为凋落物(0.022%~0.969%);氮储量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土壤(97.331%~99.633%),其次为根系(0.316%~2.071%),再次为植被(0.047%~0.442%),凋落物最小(0.003%~0.157%)。3)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明显降低。为期4年不同放牧模式仅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有影响。4)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同时,放牧有使有机碳、氮向深层转移的趋势。5)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而CG显著降低了总有机碳、氮储量,导致有机碳、氮的流失。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0.
Juniper and piñon coniferous woodlands have increased 2- to 10-fold in nine ecoregions spanning the Intermountain Region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Control of piñon-juniper woodlands by mechanical treatments and prescribed fire are commonly applied to recover sagebrush steppe rangelands. Recently, the Sage Grouse Initiative has made conifer removal a major part of its program to reestablish sagebrush habitat for sage grouse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and other species. We analyzed data sets from previous and ongoing studies across the Great Basin characterizing cover response of perennial and annual forbs that are consumed by sage grouse to mechanical, prescribed fire, and low-disturbance fuel reduction treatments. There were 11 sites in western juniper (Juniperus occidentalis Hook.) woodlands, 3 sites in singleleaf piñon (Pinus monophylla Torr. & Frém.) and Utah juniper (Juniperus osteosperma [Torr.] Little), 2 sites in Utah juniper, and 2 sites in Utah juniper and Colorado piñon (Pinus edulis Engelm). Western juniper sites were located in mountain big sagebrush (A. tridentata ssp. vaseyana) steppe associations, and the other woodlands were located in Wyoming big sagebrush (A. tridentata ssp. wyomingensis) associations. Site potential appears to be a major determinant for increasing perennial forbs consumed by sage grouse following conifer control. The cover response of perennial forbs, whether increasing (1.5- to 6-fold) or exhibiting no change, was similar regardless of conifer treatment. Annual forbs favored by sage grouse benefitted most from prescribed fire treatments with smaller increases following mechanical and fuel reduction treatments. Though forb abundance may not consistently be enhanced, mechanical and fuel reduction conifer treatments remain good preventative measures, especially in phase 1 and 2 woodlands, which, at minimum, maintain forbs on the landscape. In addition, these two conifer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short term, are superior to prescribed fire for maintaining the essential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sagebrush steppe for sage gro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