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66篇
  免费   1335篇
  国内免费   2716篇
林业   816篇
农学   2317篇
基础科学   961篇
  7757篇
综合类   10830篇
农作物   2023篇
水产渔业   433篇
畜牧兽医   1351篇
园艺   751篇
植物保护   778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654篇
  2022年   1036篇
  2021年   1120篇
  2020年   1083篇
  2019年   1177篇
  2018年   910篇
  2017年   1389篇
  2016年   1609篇
  2015年   1217篇
  2014年   1323篇
  2013年   1815篇
  2012年   2086篇
  2011年   1717篇
  2010年   1366篇
  2009年   1268篇
  2008年   1058篇
  2007年   1197篇
  2006年   1068篇
  2005年   836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473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水曲柳苗木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对不同氮浓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温室沙培方法,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研究1年生水曲柳苗木整株根系和前3级根形态,以及前3级根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氮浓度导致细根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整株根系的总面积、总长度和比根长增加,但是总的平均直径减小,前3级根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根表面积和比根长从低氮到高氮增加与直径和根长的变化有关。2)氮浓度引起直径和根长变化与解剖特征变化有密切关系。低氮条件下直径增加与横切面皮层细胞直径和皮层厚度的增加有关,而高氮条件下皮层细胞直径减小和皮层厚度缩窄有关。在纵切面上,根长度从低氮到高氮增加可能与细胞数量增加有关。研究结果对解释施肥导致细根形态变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2.
963.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4.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 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 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 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 -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 -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 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 0~20 cm 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 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 0~20 cm 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65.
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il land inference model,SoLIM)在提高土壤普查效率和精度、降低普查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经在美国得到推广应用(Shi et al.,2004;杨琳等,2009;2010).SoLIM中专家知识可以通过基于规则的方法或者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获取.与多元回归模型相比,基于规则的SoLIM方法能够用较少的建模点获得更高的精度(杨琳等,2009).  相似文献   
966.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输入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有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其中木质素、纤维素、酚类物质、N浓度、P浓度、C/N比、C/P比、木质素/N比具有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如CO2增加、温度上升和降水变化,影响了氮沉降的速率和凋落物分解。未来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热点包括加强氮沉降对热带与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和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研究的长期化,采用13C同位素研究凋落物分解,注重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与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水变化、紫外线辐射增强、P沉降交互作用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7.
对杜仲叶渣固态发酵制备有机肥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了4个主要因素:菌种组合、液料比、葡萄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杜仲叶渣中腐殖酸质量分数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杜仲叶渣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考察了所制备的有机肥的毒性。结果表明,杜仲叶渣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1(m L∶g),葡萄糖添加量1.5%,接入白腐菌和康宁木霉复合菌种,发酵6 d。此条件下,杜仲叶渣中的腐殖酸质量分数可达38.31%。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上海青种子的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证明制备的有机肥无毒。  相似文献   
968.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先锋树种,具有耐干旱、耐贫瘠及速生丰产等优点,其人工林在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但纯林的养分循环差,易导致生产力低下;而研究马尾松光合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文中综述马尾松光合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分析逆境胁迫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包括水分胁迫、热胁迫、酸雨胁迫、低磷胁迫及铝胁迫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马尾松光合生理特性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对于制定马尾松的管理与保护策略、挖掘其抗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马尾松林分生产力的提升及纯林改良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69.
森林土壤中可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氮(N)素主要以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形态存在。受全球气候变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NH4+和NO3-的分布存在很大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异质性,且NH4+-N和NO3--N亏缺已成为限制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森林土壤N亏缺和N异质分布的逆境中,在林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且这种吸收偏好会随生长环境条件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NH4+和NO3-这2种主要形态的偏好选择性已被证明是决定林木生产力、竞争、共存和生态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树种在N异质分布环境下的N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揭示林木N素营养遗传特性和提高林地N素利用效率的关键。文中从森林土壤中N的主要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林木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林木N吸收偏好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人工林培育中不同树种的造林配置和合理N素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70.
以纳塔栎Quercus texana 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控释肥加载量和容器规格对纳塔栎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育苗方案.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对纳塔栎苗高和地径生长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容器越大,苗高生量越大,地径越粗;控释肥不同加载量对纳塔栎地径生长和高径比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