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林业   85篇
农学   211篇
基础科学   121篇
  1564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129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紫色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性紫色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营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紫色土脲酶活性(Y)与土壤中的全氮(X_1)、速效氮(X_4)、全钾(X_3)、速效钾(X_6)含量相关。即Y=-0.2976 0.2353X_1 0.1153×10~(-1)X_3 0.2133×10~(-2)X_4-0.2068×10~(-2)X_6。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氮对酶活性的正效应,是由全氮对酶活性的作用表现。全钾的直接作用为正,速效钾为负,二者通过氮对酶活性的间接作用也为负,与钾相关的决定系数均较小,因而对脲酶的影响程度小于氮。  相似文献   
122.
杉木人工林的养分归还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2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年凋落量为3083.9kg/hm2,在一年中的5月和11月出现两次高峰.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年归还量为72.138kg/hm2,其归还量大小顺序为Ca>N>Mg>K>P.降水在杉木人工林中引起的养分淋溶也是养分归还的一个重要方面,五种营养元素的年总淋溶量为71.289kg/hm2,在2月和5月亦出现两次高峰,淋溶量大小顺序为K>Ca>Mg,而N和P出现负值,表明两者被林冠层直接吸收.  相似文献   
123.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磷淋溶“阈值”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长期 (2 4年 )不同施肥土壤中磷淋溶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耕层 Ca Cl2 - P和 Water- P的含量远比 Olsen- P要小得多 ,可以淋溶的磷素含量普遍较低 ;长期施用厩肥和化肥加秸秆并休闲的土壤更易发生磷素淋溶 ;Ca Cl2 - P和 Water- P之间以及 Water- P和 Olsen- P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土壤耕层中 Olsen- P含量达 2 3mg/ kg,是该土壤发生磷素淋溶的“阈值”。  相似文献   
124.
壳聚糖对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处理油松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量均增高,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浓度效应;在最适浓度(0.2)时其活力指数是对照的2.2倍;用壳聚糖处理正在生长的幼苗,其叶绿素、干物质、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明显提高,分别比对照增高了54.4、46、47.7、37.8;而NO-3-N含量降低,同时硝酸还原酶(NR)和谷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不仅能促进种子萌发,也能增强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对无机氮素的同化利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最终的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  相似文献   
125.
绿黄隆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土壤薄层层析(TLC)法测定了14C-绿黄隆在10种土壤中的移动率,其Rf值为0.65~1.0,表明绿黄隆在供试土壤中分别属可移动性和极易移动性。用大面积土柱淋溶法测得3种土壤柱在模拟降雨下的淋溶动态及其参数,经计算,在黄潮土、黄棕壤和红壤中,使14C-绿黄隆垂直移动透过10cm土层所需连续降水量分别为75,80和94mm。绿黄隆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与土壤PH值密切相关,随pH值增高其移动性和淋溶性增大。绿黄隆随水迁移性较强,它有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6.
甘蔗分蘖中期以100、300、600mg/L质量浓度叶面喷施氯化铈和硝酸稀土溶液,以喷清水作对照,分别于处理后第3d和20d对甘蔗+1叶片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作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单质稀土元素铈和混合硝酸稀土对2种酶的同工酶均有影响,但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浓度处理中,以300mg/L处理结果最为明显,表现为多条酶带的染色加深,100mg/L处理次之,600mg/L处理相对影响较小,稀土元素处理后  相似文献   
127.
武汉地区夏季蔬菜硝酸盐含量状况及其防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武汉市夏季市场供应的主要蔬菜硝酸盐监测,发现蔬菜硝酸盐污染十分严重,并对影响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防治硝酸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8.
从浙江各地、江苏南部和上海等地采集的西瓜枯萎病株和其他瓜类植株上,分离纯化尖孢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菌种23个(每个菌种来自一个植株样本).接种试验表明:酉瓜植株上分离的19个菌种,有16个对长蜜、新红宝和圳宝等3个酉瓜品种表现为致病性,而其他菌种表现为非致病性.所有23个菌种均获得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根据来自同一菌种nit突变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突变类型鉴定,选择3个西瓜致病菌的Nit M类型突变株(W 024~5,W 072~4和W 014~9)为营养体亲和性测试株.各菌种上获得的nit突变株分别与测试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反应,23个菌种可划分成8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和1个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16个西瓜致病菌中,除一个为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外,其余均属同一亲和群(M1001),而与西瓜非致病菌不存在营养体亲和反应.由此显示:营养体亲和群与西瓜枯萎病菌存在相关性,而与地理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29.
广州市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淋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州市酸雨占次数的79.7%或占降雨量的95.1%。(2)酸雨通过林冠层后,pH值明显增加。(3)在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某些单次降雨出现SO4^2-、NO3^-、NH4^+Al^3+、Na^+的负淋溶现象,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特别是NO3^-、Aa^3+)具有吸收作用;阔叶林全年的NO3^-和Al^3+净淋溶为负值,说明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对这两种离子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4)雨水酸度增加(即pH值减小),明显提高阳离子Ca^2+、Mg^2+、K^+和Na^+冠层淋溶面分率。(5)NH4^+、SO4^  相似文献   
130.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s ammonium nitrate) was applied monthly onto the forest floor of one old-growth forest (>400 years old, at levels of 50, 100 and 150 kg N ha−1 yr−1) and two young forests (both about 70 years old, at levels of 50 and 100 kg N ha−1 yr−1) over 3 years (2004–2006), to investigate how nitrogen (N) input influenced N leaching output, and if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N retention between the old-growth and the young forests in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The ambient throughfall inputs were 23–27 kg N ha−1 yr−1 in the young forests and 29–35 kg N ha−1 yr−1 in the old-growth forest. In the control plots without experimental N addition, a net N reten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young forests (on average 6–11 kg N ha−1 yr−1), but a net N loss occurred in the old-growth forest (−13 kg N ha−1 yr−1). Experimental N addition immediately increased DIN leaching in all three forests, with 25–66% of added N leached over the 3-year experiment. At the lowest level of N addition (50 kg N ha−1 yr−1), the percentage N loss was higher in the old-growth forest (66% of added N) than in the two young forests (38% and 26%). However, at higher levels of N addition (100 and 150 kg N ha−1 yr−1), the old-growth forest exhibited similar N losses (25–43%) to those in the young forests (28–4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 retention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forest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the levels of N addition. Compared to most temperate forests studi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N leaching loss in these seasonal monsoon subtropical forest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rainy growing season, with measured N loss in leaching substantially higher under both ambient deposition and experimental N ad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