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647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16篇
  118篇
综合类   593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湿地自然保护区跨部门管理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由水、土、生物和人构成的生态系统,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管理必然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因此,应当按照生态系统管理思想,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成立合作管理机构,对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综合管理。《自然保护区法》等法律、法规中应当安排适当的原则和规则,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跨部门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2.
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现状 ,分析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据此提出了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3.
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雀鹰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998年的3月-9月,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对雀鹰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繁殖前后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08只/km^2和0.10只/km^2,营巢期为10d-13d,窝孵数3枚-4枚,孵卵期23d-25d,孵化率88.89%,育雏期21d-24d。其食物组成:鸟类占43.33%,鼠类占17.77%,蛙类占14.44%,昆虫占15.56%,其他占8.89%。  相似文献   
104.
对设于菜阳河自然保护区 3种森林类型的 8块监测样地的土壤剖面调查结果得出 :3种森林土壤有较明显的差异。季节雨林土壤为粗骨性赤红壤 ,水热条件好 ,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丰富 ,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山地雨林土壤为紫色赤红壤 ,总孔隙度达 5 0 % ,通透性尚好 ,土壤氮磷钾全量较其他两类土壤低 ,有机质含量及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季风常绿阔叶林接近 ,交换性能较好。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黄色赤红壤 ,总孔隙度达 5 6 % ,非毛管孔隙度 11 5 1% ,土壤通透性及保肥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5.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竹类资源丰富,共有12个群落14属51种,经济竹种多样,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6.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first yea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stored and transplanted nursery-produced aspen (Populus tremuloides) seedlings (container and bareroot (BR)) and compared it to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that had not been transplanted (established from germinants in the field) and therefore had an unrestricted root system (UR). Prior to planting, nursery-produced seedlings were placed in cold storage (−3°C) and root growth potential (RGP) and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TNC) root reserves were tested at 0, 10, 75 and after 150 (container) and 190 days (BR) of storage. Both container and BR stock had much lower root to shoot ratios (RSRs) and root carbohydrate reserves compared to UR seedlings after 170 days. During storage, root reserves in container stock declined faster than in the BR and UR seedlings. RGP in all nursery stock was the highest after 75 days of storage, while longer storage resulted in shoot dieback and reduced root growth. After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UR seedlings were one tenth the size of the nursery stock; however, in the second growing season they had no stem dieback and grew twice the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The higher RSRs and root reserves in the UR seedlings was likely caused by early bud set in its first year of growth. This suggests that inducing bud set earlier in the growing regime might allow seedlings to increase root mass and carbohydrate reserves.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准确区分水稻的籼粳性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在籼稻和粳稻中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籼粳性的判别中。但是已公布的这些籼粳性判别分子标记在遗传背景多样的实验材料中是否仍然表现出籼粳特异性尚未可知;此外,目前籼粳性的判别多是基于待测品系与 2 个对照品种的比较,无法反映待测品系与籼(粳)亚种群体的籼粳相似性。因此,需要筛选出一套能在多样性遗传材料中都表现出籼粳性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建立籼粳组群判别体系客观判别水稻的籼粳性。【方法】在能代表世界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水稻多样性种质平台 2(RDP2)中,利用 7 万个 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选取保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92 份水稻品种(系),对已知的 51 对用于籼粳性判别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并根据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选取 5 份籼稻和 5 份粳稻组成籼稻和粳稻判别组,利用籼性判别值量化水稻籼粳性。【结果】在 51 对分子标记中筛选到 24 对籼粳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在籼 / 粳稻群中出现专一带型的频率均高于 69.5%),它们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根据籼粳特异分子标记的带型结果,92 份品种(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2 个组群,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已知的籼粳性完全吻合。根据聚类结果,构建了组群判别体系,随机选取 10 份品种(系)对其籼性判别值进行计算,其中 1 份偏籼品系、1 份偏粳品系、4 份籼稻品系、4 份粳稻品系,准确地实现了对其籼粳性的量化判别。【结论】筛选出一套可在 遗传背景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籼粳性鉴定的分子标记,并基于籼粳组群建立了一套籼粳判别体系,高效准确判别水稻的籼粳性。  相似文献   
108.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受到严格保护,不具备生产价值,但其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对自然保护区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在保护区管理和相关政策方面做出最优决策。文中通过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得出,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正趋向于动态化、规范化、多学科融合以及向中尺度扩展,目前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价值评估结果的高低取决于“价值观”,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更加严谨并不断进行修正,应建立反映“人—地—生态”和谐共处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9.
对钝顶螺旋藻进行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分离筛选,获得一直线形变异藻株(Sp-L)。长期观察培养发现,分纯得到的直线形藻株能保持稳定遗传。对其形态、生长曲线、产量、上浮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常见金属元素(Fe、Mn、Cu、Zn、Ca、M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直线形变异藻株具有藻丝体长、蛋白质和常见金属元素含量与正常螺旋藻接近及易于采收等特点,为研究直线形螺旋藻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自然观指导.本文挖掘整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中的自然观,明确了景颇族朴素自然观表征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把握滇西景颇族维系生态平衡的民族传统,合理利用地方性知识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也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