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9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28篇
  20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李明  陶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99-302
摘要: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种霉菌发酵液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三种霉菌发酵液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大豆的株高、根长,干重及叶绿素含量。对作物具有显著的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82.
孙平平  贾晓辉  崔建潮  佟伟  王文辉 《园艺学报》2016,43(12):2335-2346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对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10种常见果实采后病害具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株L-30,同时利用分子方法结合形态观察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B.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皇冠’梨的诱导抗性和果实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L-30对梨灰霉病菌的活体抑制活性达到40%以上,基于16S rDNA核酸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及培养特性证明L-30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多产色链霉菌(S.polychromogenes)。L-30稀释100倍发酵液对梨灰霉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2.04%。L-30处理皇冠梨果实能显著降低梨灰霉病菌的扩展,并提高果实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  相似文献   
83.
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定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相似文献   
84.
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方法,对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 (Ces.ex Sacc.)W.Gams et E.Mull.]侵染引起的红色雪腐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pH为7,但3.5~11.5范围内差异不显著;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15℃,最适pH为7,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缺N、C比缺Mg、Fe、K、P元素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大.  相似文献   
85.
针对不同浓度40%嘧霉胺sE进行黄瓜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灰霉病发病初期,1hm^2用40%嘧霉胺SE(有限成分)469—562.5g对水750Kg,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3次。药后7d各处理防效为80%以上,对黄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注塑成型过程熔体在型腔内的流动状态,以LKS-250P型花园潜水电泵的离心式塑料叶轮为研究对象,应用Pro/E和Moldflow软件完成了塑料零件的三维建模与造型和注塑成型数值仿真优化的研究工作.依据浇口位置分析和浇口设计原则,对叶轮建立了2种不同的浇注系统,分析了浇注系统对型腔压力、熔接线分布以及体积收缩率的影响,数值计算预测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得到了最佳的浇口位置,并对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侧浇口与点浇口相比更适合叶轮的注塑成型;叶轮出口处的叶片部分均有短射现象发生,适当地提高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可以消除欠注等缺陷.通过将CAD/CAE技术应用到离心式塑料叶轮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中,可为类似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1)——曲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第一部分,曲霉(Aspergillus Micheli ex Link),标本采于玉溪、楚雄、大理、师宗、江川、通海等地,经分离、培养、鉴定出8个种,描述和附图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采集数据多,其结果更接近实际;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相似文献   
89.
枯草芽胞杆菌BAB-1是一株有效防治蔬菜灰霉病和白粉病的生防细菌。为提高该菌株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BAB-1菌株为有效成分开展水分散片剂的研制。通过生物相容性试验、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崩解剂、粘结剂及分散剂进行筛选,最终确定100亿CFU/g枯草芽胞杆菌BAB-1水分散片剂的适宜配方为酒石酸5%、碳酸氢钠25%、氯化钠0.5%、乳糖5%、PEG6000 2%、NNO 4%,BAB-1母药补足至100%。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水分散片剂崩解时间为272.17 s,pH值为5.75,悬浮率为73.77%,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500倍液处理能够有效防治黄瓜与番茄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84.11%和75.15%,与对照药剂43%氟菌·肟菌酯(露娜森)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76.25%与84.85%),但显著高于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2.71%与57.95%)。  相似文献   
90.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is susceptible to gray mold (Botrytis cinerea).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to B. cinerea was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 a wild relative, S. neorickii G1.1601. The 122 F3 famili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susceptible S. lycopersicum cv. Moneymaker and the partially resistant S. neorickii G1.1601 were tested for susceptibility to B. cinerea using a stem bioassay. Three putat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pQTL) were detected: pQTL3 and pQTL9 reducing lesion growth (LG) and pQTL4 reducing disease incidence (DI). For each pQTL, a putative homologous locus was identified recently in another wild tomato relative, S. habrochaites LYC4. pQTL3 was confirmed by assessing disease resistance in BC3S1 and BC3S2 progenies of S. neorickii G1.1601. pQTL4 was not statistically confirmed but the presence of the S. neorickii resistance allele reduced DI in all three tested populations. The reduction in LG of pQTL9 was not confirmed but rather, this locus conferred a reduced DI, similar to observations in the QTL study using S. habrochaite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other disease resistance loci identified in studies with other wild tomato rela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