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8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林业   1253篇
农学   542篇
基础科学   473篇
  779篇
综合类   3114篇
农作物   558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594篇
园艺   224篇
植物保护   33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390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457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t is proved that planting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environment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resulted from the functions of plants to clean air and save energy. S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aving energy and comfort,healthy demanded by people can be solved by planting. The planting have being emphasized and expanded during recent years,but in the planting plan,just the function of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and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and saving energy are neglected. The analysis on the ooptimum system of planting is to make the planting system as an organic composition in the effectiveness structure and space layout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study on equivalent relation of different effects on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system of planting structure will b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planting o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62.
为了验证用CO2替代部分O2进行转炉氧化提钒的可行性,在实验室进行了CO2-O2混合喷吹提钒模拟实验。结果显示C的氧化量与C的氧化速率随C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V的氧化量随C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CO2含量为20%与纯O2对C、V的氧化量接近;纯O2喷吹时C的氧化量为34.56%,V的氧化量为96.85%;CO2含量为20%混合气体喷吹时C的氧化量为36.83%,V的氧化量为93.29%;以V的相对氧化量与C的相对氧化量的比值(ΔV/ΔC)来衡量提钒保碳能力,CO2含量为20%的最终ΔV/ΔC为5.96,CO2含量,40%、60%、80%的最终ΔV/ΔC均小于3.8;反应前期,V的氧化速率随C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反应后期V的氧化速率随C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3.
北方粳稻“植生带”育秧设备定向排种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超级稻每穴(2±1)粒种子精量播种的特殊农艺要求,在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研究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型超级稻定向排种装置。初步排种试验表明,该装置可将种箱中杂乱无章的稻种分离出来后,在组合滑道上逐渐沿其长轴方向排列成连续的种子流,为超级稻植生带育秧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4.
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推广应用较多的山东、山西及河北等省的玉米联合收获机试验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联合收获机推广的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行距的适应性问题。为此,结合小麦联合收获机推广经验,指出了加快玉米联合收获机推广应用速度的关键是实现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则要从小麦的种植规格入手,即实现小麦玉米全过程的机械化;并将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于种植收获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优质与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5.
针对目前穴播机械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环带种肥穴播器,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从结构上分析了种肥穴播合理性,并推导出了穴播器的入土端方程.试验证明,机速在1.0m/s时,该穴播器投放种子与肥料可靠,穴粒数、穴距和播深合格率都能满足要求.鸭嘴强制后开式设计有效解决了堵土问题,播种精度较高,可广泛应用于花生、棉花、玉米与小麦等农作物的播种.  相似文献   
66.
目前湖南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势头喜人,但其种植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成为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级农机管理、推广部门一直以来不断研究、探索、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概述了湖南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历史,分析了当前抛秧、直播、插秧三种方式的利弊,因此区域水稻生产的特点,决定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哪种种植方式都不可能完全淘汰,想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包打天下,都是不现实的.但因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减轻劳动强度;增产、增效;避病避虫;高产稳产的优势,从长远发展来看,机械化插秧代替人工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7.
在垄膜沟种农田进行了涌泉灌灌水试验,通过对水流推进过程观测,分析了田面水流运动特性,研究了沟宽对田间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并对垄膜沟种涌泉灌溉技术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涌泉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可用幂函数表示。随着沟宽的增大,灌水均匀度呈下降趋势。从灌水质量和管网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试验条件下灌水技术要素的入沟流量、沟宽和灌水器间距分别以80~100L/h、20-30cm和4~5m为宜。  相似文献   
68.
对混合交通条件下基本车道饱和流量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比基本车道饱和流量影响因素修正方法,给出了基本车道饱和流量及各类车道通用校正系数常用计算方法。分析了公交车在连线上的运行特性,基于单点定时式公交优先信号配时模型,以人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定时式两相邻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协调配时模型;基于以人总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定周期两相邻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协调配时模型。利用实际调查数据,采用仿真分析方法验证本文提出的混合交通条件下定时式两相邻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协调配时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9.
中国水稻栽植机械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国伟 《农机化研究》2006,(9):55-56,64
我国水稻生产历史悠久,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选择一种适合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为此,阐述了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几种水稻栽植技术模式,以对我国水稻栽植机械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0.
宁夏引黄灌区小麦垄作节水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小麦垄作栽培试验:春小麦全生育期在降水量为89.2 mm条件下,灌水量为3 183m3/hm^2,比传统的平作栽培的小麦灌水量5 131.5 m3/hm^2节水38%,抗倒伏,锈病、白粉病等发病轻;冬小麦全生育期在降雨量为101 mm、灌水量为4 582.5m3/hm^2条件下,4个冬小麦品种(系)垄作栽培试验的单产为6 691.5~7 350kg/hm2,垄作小麦播种量为210kg/hm2的处理比播种量为240kg/hm^2处理省种30%,而产量提高0.5%~7.9%.“烟农19号”和2个新培育的冬小麦品系2002AW5012、2002AW5011适于垄作,其产量水平为9 295.5~9 636kg/hm^2,比对照品种“宁冬6号”增产10.5%~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