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林业   6篇
农学   188篇
基础科学   96篇
  318篇
综合类   1173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9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89篇
植物保护   29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章对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的环境条件进行了评价,并针对日光温室黄瓜冬、春季节栽培存在的低温、弱光逆境,肥水管理及病害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育耐低温弱光品种,水肥管理定量化和栽培技术规范化等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2.
在辽宁省主要蔬菜区获得辣椒花叶病毒两个分离物,一为烟草叶病毒辣椒分离株(TMV—P),其表现黄斑驳花叶症,病毒粒子呈长杆状,稀释限点10~(-6);致死温度97℃;体外存活期为10天以上,另一为黄瓜花叶病毒辣椒分熟株(CMV—P),病毒粒子球状,稀释限点1:3000,致死温度60~65℃。体外存活期3~4天。  相似文献   
83.
高温对黄瓜幼苗生长、脯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的黄瓜品种幼苗生长及子叶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高温胁迫下不耐热品种幼苗生长明显受阻 ,子叶相对电导率大幅度提高 ,而耐热品种幼苗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 ,子叶细胞膜稳定性较高。耐热品种在常温或高温下 ,子叶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不耐热品种  相似文献   
84.
黄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辽宁省保护地发生的黄瓜褐斑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明确该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C.)We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该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pH值为5~8,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病菌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35℃ ,最适 pH值为6~8 ,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病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5~8,光照有助于孢子形成,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能大量产孢。病菌分生孢子在室外难以安全越冬,在保护地内能够安全越夏。该菌寄主范围广,能寄生黄瓜和番茄等20余种作物  相似文献   
85.
黄瓜染色体加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行了黄瓜单(双单)倍体染色体加倍试验。结果表明,单倍体加倍频率较低,为4.1%,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双单倍体诱导纯合四倍体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加倍频率达16.9%。  相似文献   
86.
黄瓜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对黄瓜组织培养的条件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苗龄1-2d的子叶,在附加1.0mg/L BA,2.0mg/L AgNO3和1.0mg/L ABAr MS的固体培养基上,最适于不定芽分化,1个月内的再生率达50%左右,其中苗龄和ABA的影响最为显著,加入适量的AgNO3可改善黄瓜愈伤组织的质地、促进芽的形成。  相似文献   
87.
黄瓜霜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针对国内外黄瓜霜霉病危害严重这一情况,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念。重点介绍黄瓜霜霉病的侵染规律、抗病性研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对霜霉病防治的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8.
影响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胚发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基因型黄瓜为试材,研究了子房发育时期、热激处理时间、TDZ和AgNO3对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过程中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开花前2~3 d的子房胚发生率相对较高,达83.8%;在子房培养开始阶段进行35 ℃处理的胚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0 d),其中处理3 d 的效果最好;添加0.01~0.04 mg·L-1 TDZ的诱导培养基培养的胚发生率为20.0%~72.7%,其中添加0.04 mg·L-1 TDZ的胚发生效果较好;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AgNO3可以提高胚发生率,同时能缩短胚出现的时间并提高胚产量.  相似文献   
89.
In the past five decades, constant research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yield improvement in pigeonpea resulting in the deployment of several commercially acceptable cultivars in India. Though, the genesis of hybrid technology, the biggest breakthrough, enigma of stagnant productivity still remains unsolved. To sort this productivity disparity, genomic research along with conventional breeding was successfully initiated at ICRISAT. It endowed ample genomic resource providing insight in the pigeonpea genome combating production constraints in a precise and speedy manner.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draft genome sequence with a large‐scale marker resource, oriented the research towards trait mapping for flowering time, determinacy, fertility restoration, yield attributing traits and photo‐insensitivity. Defined core and mini‐core collection, still eased the pigeonpea breeding being accessible for existing genetic diversity and developing stress resistance. Modern genomic tools lik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genome‐wide selection helping in the appraisal of selection efficiency is leading towards next‐generation breeding, an awaited milestone in pigeonpea genetic enhancement.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ongoing genetic improvement in pigeonpea with an amalgam of conventional breeding as well as genom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90.
温带海域普遍养殖仿刺参,仿刺参养殖塘中常有大型藻类爆发,进而影响仿刺参的生长和生存。通常用扑草净清除大型藻类,由于除草剂的生态毒性,可推断扑草净将影响仿刺参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本研究则要验证该假说。将仿刺参生物沉积物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扑草净7天,并测定生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的去除大型藻类的扑草净剂量之下,营养盐在仿刺参生物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不受扑草净的影响。按正常剂量使用扑草净并不影响仿刺参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与积聚,无需对扑草净对营养盐水平的影响而担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除草剂对海水中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