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5篇
  4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是培育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本文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的大田自然感虫鉴定法、虫圃人工接虫鉴定法、室内鉴定法、数学模型鉴定法,以及目前抗性鉴定所应用的等级评价标准和已取得的抗性鉴定结果;详细介绍了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形态抗虫机制、避虫机制以及生化抗虫机制中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与品种抗虫性的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性品种以其独特的穗形特征及避害性来阻止其产卵或取食,或通过产生有毒的次生物质或营养上的欠缺使其取食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本文还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和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进一步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依据,在对田间虫圃1 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利用表型和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这些抗麦红吸浆虫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表型聚类在遗传距离为0.68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40~0.95,平均为0.71。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Mental测验结果表明,表型同基因型距离矩阵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P〈0.05)。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3.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24.
不同色彩粘板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改进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效率,于2009—2011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14种颜色粘板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效果,并进行了3个高度的紫板和黄板对该成虫的诱集试验。结果显示:在14种颜色粘板中,紫色、桃粉、橙红、橙黄、浅粉的诱集效果较好,其中以紫板最多,其诱集效果显著高于生产上普遍用于监测的黄板,且紫板上诱集到的蝇类数量也明显偏少;下部粘板诱集到的麦红吸浆虫成虫数量最多,与中、上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相同高度的紫板上诱集到的麦红吸浆虫成虫数量显著多于黄板。因此,建议用紫板监测麦红吸浆虫成虫发生动态,高度以紫板下缘与地面平齐为宜。  相似文献   
25.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筛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小麦抗吸浆虫的品种鉴定及抗虫品种的选育,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鉴定技术,并选育出3个抗吸浆虫小麦新品系。  相似文献   
26.
稻瘿蚊是雷州半岛晚造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田间种群消长及危害轻重除了与越冬虫源、气候环境、水稻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受天敌的影响较大.防治上要树立保护天敌与防治稻瘿蚊并重的指导思想,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生物、物理措施为补充.化学防治除应施药拌种预防外,还要重点抓好晚造秧苗期和成虫高峰期的施药防治,拌种和喷施首选药剂为氯虫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27.
桑橙瘿蚊危害后的桑园结构变化及相应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瘿蚊危害后桑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桑树受害止芯后,继而生出若干侧枝呈帚状。桑叶密集于条高1.1—1.6米之间,通风透光性变差。叶面积系数可暂时增大。超过未受害区20%以上。随之下部叶黄化脱落加快,收获叶量减少。五龄用叶期嫩叶比例增大,影响了叶质。受害后采取加强肥水管理,疏芽疏枝,增养夏蚕,继续查虫治虫,严防8月中旬第二次受害等措施,可以减少和避免损失。  相似文献   
28.
对水稻品种RP1976-18-6-4-2进行褐飞虱和稻瘿蚊的抗性评价及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及稻瘿蚊中国Ⅱ型和中国Ⅳ型,它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稻瘿蚊中国Ⅱ型和中国Ⅳ型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9.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veloped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the black locust gall midge 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 (Diptera: Cecidomyiidae), a native North America pest introduced to Europe and Asia. Polymorphism at each locus was tested on 68 individuals from six populations reared from infected host leave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L. collected in China. Fourteen loci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with the number of alleles ranging from 3 to 10.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varied evenly from 0.2667 to 0.6540. For populations,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1429 to 1.000.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the predominant allele varied from 0.250 to 0.500. All loci with negative FST values indicated heterozygote excess in each locus with six populations. Of 14 loci, four were observed to have FST values up to 0.05, which indicated negligibl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population. Significant deviations (P < 0.05) from the expected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s evaluated using the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each locus and for all six popul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genotypic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clearly detected. These markers represent a useful tool to design strategie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nd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evolution in this important introduced pest.  相似文献   
30.
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对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神经网络建模的基本原理,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程度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建立了神经网络发生适合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达到100%,为害虫的长期发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