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林业   247篇
农学   150篇
基础科学   226篇
  986篇
综合类   849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308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说明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CO2和N2O排放,降低对CH4的吸收能力;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相对降低综合增温潜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因此,为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秸秆深还至30—40 cm是较为合理的土壤改良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52.
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减少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和提高家畜饲养效率。本论文从中国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现状、瘤胃甲烷生成机制、甲烷生成的日粮营养影响因子和甲烷减排策略与潜力4个方面系统综述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目前,中国反刍家畜甲烷总排放量超过10 Tg,占全球胃肠道甲烷排放的比例超过15%。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主要来自瘤胃和后肠道,其中瘤胃甲烷占胃肠道甲烷生成总量的80%以上。二氧化碳还原路径利用瘤胃内的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是瘤胃内生成甲烷的主要路径。瘤胃内的氢还可被相关微生物利用,合成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等代谢产物,进而被机体利用。减少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关键在于促进瘤胃内氢的利用,以及阻断瘤胃内的氢被甲烷菌利用合成甲烷。甲烷减排的日粮营养调控策略包括优化日粮组成、改善饲料品质、提高瘤胃流通速率、添加氢池和甲烷抑制剂等。大多数营养调控策略的甲烷减排效果小于40%,最新研制的3-NOP抑制剂的甲烷减排效果最高可达80%。但是,一些减排策略的产业化应用还受添加剂残留、抗生素禁用、食品安全、产品价格和消费者喜好等因素影响。牧场管理和遗传选育也是降低甲烷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过去100年来已实现每千克标准乳的甲烷排放量减排效果为57%。未来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低排放品种的遗传选育、不同营养调控策略间的组合效果、甲烷减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家畜生长性能与健康、食品安全、消费者喜好等方面。  相似文献   
53.
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自Haber-Bosch反应以来,氮肥的生产和施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然而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氮沉降、硝态氮淋洗以及N2O排放等.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氮素循环,固氮微生物、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分别在土壤固氮、铵态氮转化和硝态氮转化过程中起...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5.
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关于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检索了已发表的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文章,并对文献数据进行了再挖掘分析,总结归纳了磷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主要受种植系统和其他施肥情况的影响,一季中稻下大都表现为磷肥施用降低甲烷排放,降幅受其他土壤养分情况影响而不同。磷通过影响水稻根系及其分泌物进而影响土壤碳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并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来调控甲烷的产生及氧化过程,最终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56.
肖晓芸  黄硕琳 《水产学报》2013,37(10):1585-1590
渔船污染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研究从进化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渔船应用生物柴油的减排策略,分析了有限理性的渔民之间、渔民和企业之间采取不同策略群体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行稳定策略的条件。研究认为,政府的补贴政策、渔业部门的监督检验和碳交易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变渔民的得益矩阵,引导渔民使用替代能源进行减排。对我国捕捞渔船进行了减排成本估算,结果表明,渔船发动机掺混5%的生物柴油将导致每船每年平均增加燃油成本近3 000元。如果政府能够制定生物柴油补贴政策,并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制度,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渔民会逐渐倾向采用生物柴油进行渔船减排。  相似文献   
57.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减少猪场臭气的机理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添加在猪日粮中到达后肠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底物,通过改变猪肠道和粪便中的微生物及其发酵过程,改变粪尿的理化特性,来减少氨的挥发以及臭气的产生.本文对臭气和除臭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综述了通过在猪日粮中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来控制猪场臭气的机理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8.
The development of a clo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that does not discharge effluents would reduce a large amount of pollutant load on aquatic bodies. In this study, eel were reared in a closed recirculating system, which consisted of a rearing tank, a foam separation unit, a nitrification unit and a denitrification unit. The foam separation unit has an inhalation-type aerator and supplies air bubbles to the rearing water. The growth of eel, which were fed a commercial diet, was satisfactory, with gross weight increases of up three times in 3 months. The survival rate under the congest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as 91%. The foam separation unit maintained oxygen saturation in the rearing water at about 80%. Furthermore, fine colloidal substances were absorbed on the stable foam formed from eel mucus and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aring water by foam separation. Ammonia oxidation and the removal of suspended solids were accomplished rapidly and simultaneously in the nitrification unit. The ammonia concentration and turbidity were kept at less than 1.2 mg of N per litre and 2.5 units, respectively. When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was operated, nitrate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rearing water (151 mg of N per litre) was reduced to 40 mg of N per litre. The sludge was easily recovered from th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anks, and the components were found suitable as compost.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intensive aquaculture of freshwater fish such as eel can be achieved using a closed recirculating system without emission.  相似文献   
59.
调控反刍家畜瘤胃甲烷生成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反刍家畜瘤胃甲烷气体生成机理及控制其产量的措施的概述,以求提供有效的方法,在不显著影响反刍家畜的生产性能的情况下达到减轻瘤胃甲烷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影响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测量精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在用车的排放已经成为共识,国家标准规定了几种在用汽车排放的测量方法,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是其中之一.给出了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检测设备系统的组成和测量原理,从设备自身、被检车辆、人为因素、燃油品质和周围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测量精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