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林业   19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56篇
  242篇
综合类   210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9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膨润土改善鸡粪厌氧消化产酸产甲烷特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究膨润土对鸡粪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特性和可溶性有机酸代谢特性的影响,采用L8(23)正交试验设计,以鸡粪添加量(有机负荷率)、膨润土添加量和接种量为三因素,每个因素设置2个水平,研究了中温条件下(35±1)℃膨润土添加对鸡粪厌氧消化过程中产酸和产甲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有机负荷条件下,膨润土添加能显著(P0.05)提高鸡粪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产甲烷量,添加量为3.0%和1.5%时VS产甲烷量分别提升了22.72%、27.72%(膨润土添加量不同的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有机负荷条件下,膨润土添加能极显著(P0.01)提高鸡粪VS产甲烷量,添加量为3.0%和1.5%时VS产甲烷量分别提升了78.68%和55.41%(膨润土添加量不同的组差异显著(P0.05))。当鸡粪添加量为19.91 g挥发性固体,膨润土添加量为3.0%(占干基比)和接种量为80 m L(体积分数20%)时,单位挥发性固体产甲烷量最高为301.92 m L/g,比对照组高87.8%,此时可变成本也最低为2.43元/m~3,比两对照组分别低1.29和1.68元/m~3。方差分析表明:膨润土添加可提高鸡粪厌氧消化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pH值,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无机碳的稳定性。膨润土可加强鸡粪厌氧消化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产甲烷的可变成本,为膨润土强化鸡粪厌氧处理提供了试验验证据。  相似文献   
42.
EMS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化学诱变剂EM S处理小麦条锈菌CY 17和CY 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 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 17和1个CY 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 6~3.68×1-0 5。对突变菌株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CY 17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12发生了毒性突变,且CY 17和CY 31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5,Y r10,Y r15和Y r24等4个抗病基因表现无毒性。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3.
水稻覆膜旱作抑制稻田甲烷排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密闭箱法研究了水稻覆膜旱作抑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效应。结果表明,水稻覆膜旱作使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25mV;水稻的返青期和成熟期是甲烷排放的2个高峰期;水稻返青期,覆膜旱作处理的甲烷含量比传统淹水处理的低40μL/L,降幅达28.6%。  相似文献   
44.
采用厌氧活性炭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中等浓度含酚有机废水,经过384天连续运行,在稳定状态下,投入的有机基质(酚和乙酸钠)被彻底降解,有92%以上转化为甲烷,仅有4%左右同化为生物体,有机物去除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发酵效能高,处理效果好的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5.
 甲烷(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值约为20%,仅次于CO2。近年来大气中CH4含量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CH4的产生和消耗不平衡。好气性土壤是大气CH4重要的汇之一,虽然其氧化的绝对量较小,但土壤若丧失对CH4的氧化能力,大气中CH4的浓度会以目前增长速率的1.5倍的速度增加。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着极为强烈的影响,因而显著地影响土壤对大气CH4的氧化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对CH4的氧化速率要比草地和耕地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森林在开垦耕作后,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组成,从而使土壤对CH4的氧化能力发生了改变。作物生长本身对通气性好的土壤CH4的氧化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如不同农药的使用、土壤pH值的改变、不同的耕种方式等对土壤CH4氧化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采用Hungate厌氧滚管计数技术和气相层析仪检测土样甲烷含量,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下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的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107~108cfu/g干土之间,变化范围不超过2个数量级.水稻田土壤和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植被下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它们的甲烷氧化速率却差异显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对土壤氧化甲烷速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在氧化甲烷活性很低的土样中加入外源甲烷,可刺激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增殖,并可诱导甲烷氧化速率达到最大值,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达到氧化甲烷最大速率所需的诱导时间不同.不同植被土壤间的甲烷氧化最大速率略有差异,以水稻田土壤为大.  相似文献   
47.
冬季猪舍通风管理方式影响猪舍内的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为确定改造后猪舍侧窗负压通风系统6阶段管理对冬季舍内环境质量以及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等环境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水分平衡方程确定了不同通风阶段猪舍的通风率,利用INNOVA 1412多气体分析仪-连续采样测试技术,对冬季猪舍NH_3、N_2O、CH_4和CO_2的排放进行了测定,确定了不同通风量条件下氨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率。结果表明,冬季侧窗通风密闭式育肥猪舍平均温度为13.7℃,湿度为69.7%,舍内最大温度与湿度差值分别为3.2℃和39.6%,平均通风率为6 207 m~3·h~(-1)(单头生猪通风量:24.9 m~3·h~(-1)),舍内平均空气流速为0.28 m·s~(-1),满足了育肥猪生长的要求;冬季试验猪舍中NH_3平均浓度范围在8.42~15.63 mg·m~(-3),CO_2平均浓度范围保持在2 509~5 303 mg·m~(-3)之间,CH_4浓度变化在1.11~5.90 mg·m~(-3),可满足冬季育肥猪生长的需求;单头生猪NH_3、CO_2和CH_4的平均排放率分别为250.0 mg·h~(-1)、79.9 g·h~(-1)、57.7 mg·h~(-1),单头生猪累积日排放量分别为6.0 g·d~(-1)、1.92 kg·d~(-1)和1.39 g·d~(-1),试验期间没有监测到N_2O的排放;采用的6级通风管理模式显著影响NH_3、CO_2的平均排放率,对CH_4的排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作者概述了目前草原上能源的使用情况,列举了适合草原特点的能源种类及几种能源资源的分布,对几种主要能源的应用前景及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9.
50.
Pit and mound micro-relief(resultant microsites from trees uprooted by windthrow) could have regimes of microclimate and soil features that differ from areas of undisturbed soil.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its and mounds on soil features and also the dynamics of greenhouse gas(GHG) fluxes at local scale,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reserved area of Darabkola forest in Mazandaran Province, northern Iran. The age of a pit and mound was considered equal to the degree of decay of the blown down tree. Three microsites were distinguished, consisting of pit bottom(PB), mound top(MT) and undisturbed area(UA).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at 0–15 and 15–30 cm depths from all microsites and analysed for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n context of forest ecology, pits and mounds following windthrow ev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factor influencing soil features(i.e., density, texture, water content, p H, organic C, total N, available nutrients and earthworm density/biomass) and especially GHG fluxes. Results showed that MT acted as a sink for N2O(-0.010 mg N2 O m-2d-1) and CH4(-0.257 mg CH4m-2d-1) fluxes and also produced lower CO2 concentrations(0.095 mg CO2 m-2d-1) than PB(0.207 mg CO2 m-2d-1) and UA(0.098 mg CO2 m-2d-1). As a consequence, a separation into pits/mounds would be important for a precise budge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