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6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林业   662篇
农学   384篇
基础科学   379篇
  535篇
综合类   2195篇
农作物   48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81篇
园艺   191篇
植物保护   210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鉴于黄淮海麦棉轮作区土层深厚和根茬量大、韧性强的特点,以及免耕播种机作业要求,设计了2BMMD-4型棉花精量免耕播种机,能一次实现破茬、开沟、防堵、施肥、播种、覆土及镇压等功能。该机具具有独特的苗带清理及作业防堵、播种深度调节以及作业仿形功能。同时,利用SolidWorks以及ANSYS软件对2BMMD-4型免耕播种机的苗带浅旋装置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该机刀轴在设计转速下对应的频率远小于各阶固有频率,不容易发生共振。田间试验表明,该播种机作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2.
针对目前北方许多大型灌区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业需水量偏大、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作物空间信息特征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法,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优化空间分布,减少农业需水量,提高农业效益。利用地统计学(G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处理能力,分区计算了灌区多年平均参考作物需水量(ET0)和作物需水量(ETc),并统计分区内作物单产和产值信息;构建了基于作物空间信息特征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了2种作物种植结构方案。结果表明,与传统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相比,基于作物空间信息特征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法在节水效果和农业效益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3.
垄作花生残膜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生是我国优势油料作物,常采用垄作覆膜种植,但收获时遗留在地表的残膜尚无回收机具。为解决垄作区花生残膜污染严重问题,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残膜回收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花生残膜治理的种植模式和收获工艺出发,提出相应的垄作区花生残膜治理方案。同时,购置5款不同收膜、集膜结构的残膜回收机,通过田间残膜回收试验对垄作花生残膜回收机的收膜、传动、膜土分离、集膜等工序进行了装备筛选,制订了垄作花生残膜回收机技术指标,并对我国垄作花生残膜回收机械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4.
生物炭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湖南烟区主要栽培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生物炭用量(CK:0 kg/hm~2;T1:3 000 kg/hm~2;T2:3 750 kg/hm~2;T3:4 500kg/hm~2)下植烟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铵态氮及速效钾含量,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从改良土壤肥力效果来看,生物炭施用量在3 750 kg/hm~2的水平下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5.
为探讨东北雨养区玉米生长状况和田间水分对种植密度和地膜覆盖的响应,201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场设置了低(67 500株/hm~2)、中(82 500株/hm~2)、高(97 500株/hm~2)3个种植密度水平和覆膜、裸地2种方式的玉米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水分、玉米根系及其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cm土层中,整个生育期内,覆膜对于低密度处理的土壤田间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和末期覆膜比裸地田间含水率分别提高了9.80%,15.93%,12.77%;在20—40cm土层中,生育前期,中密度覆膜种植的玉米田间含水率比裸地高13.83%(p0.05);在40—60cm土层中,覆膜对中密度玉米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后期覆膜比裸地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5.47%,4.11%,8.96%。(2)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四者均呈减小趋势;在种植密度相同时,覆膜相比裸地提高了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中密度时,覆膜对玉米根系的4项指标提高最为显著(p0.05),分别比裸地提高了44%,38%,38%,33%。(3)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玉米产量和百粒重均最大,百粒重为36.83g,产量为12 573.69kg/hm~2。结果说明:在水肥条件相同情况下,玉米种植存在一个最优密度,在最优密度内,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最优密度产量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对东北雨养区种植密度和覆盖方式的优化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
以Jensen水分生产函数为基础,运用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建立了旱作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高粱等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系统,并编制了可视化应用程序。输入多年降雨资料、日照时数、每日最高最低温度、每日风速等基本气象资料以及相关的土壤、作物参数,就可优化出研究地区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和结构,操作简单,具有实用性。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进行应用,系统根据多年的降雨资料预测出不同水文年型下每种作物的单产,在此基础上对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并与实际结果比较证明其可靠性,从而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和指导,使粮食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达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7.
简易草莓大棚智慧管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简易塑料草莓大棚的人工智能种植,根据关中地区简易大棚的特点构建了大棚环境感知、计算机后台种植模型智能处置决策、用户手机微信告知及执行检查评价等环节的简易大棚物联网架构,开发智慧种植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标准化技术体系分期给用户下达工艺单,基于环境感知由后台计算机给每个种植户下达处置要求,实施区应用效果良好,单个大棚产量和收入分别提高79.7%和169.6%,农药残留和药物资金投入分别降低15.6%和23.5%,节约灌水量29.8m3,水分产量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6%和255.4%。  相似文献   
98.
广东省中草药种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地处岭南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南药,道地药材种类繁多,是我国主要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和交易集散地,但是与传统农业相比,中草药种植水平相对落后。中草药种植是中药农业的基础,在生产上,中药材的育种、植保和栽培不受重视,药农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导致种植效益低下。中药农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东省对中药农业的发展日益重视。对广东省在中药农业领域中的资源收集评鉴、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种植环节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广东省中药农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9.
Organic farming can potentially mitigate soil compaction, which commonly occurs in vegetable plantations, particularly in greenhouses when compared with open‐air systems.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effect of planting patterns on soil pore characteristics,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anges in pore attributes under organic fertilization. We used adjacent fields during green manure planting as a control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and macropore parameters between 14‐year‐old greenhouse plots and open‐air plots under organic fertilization.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drivers of soil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in vegetable planta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nnectivity, fractal dimensions and total macroporosity and a decrease in bulk density after 14 years of organic farming, particularly in the surface layer in the greenhouse, were observ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pores in the plough pan layer wa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reatments. The volume of small pores (50–500 μm) and medium pores (500–1,000 μ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in both the greenhouse and open‐air systems, showing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tent. Large pores (>1,000 μm) showed a clear decrease, especially in open‐air fields, possibly due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original straw residues in the surface layer. Small and medium pores in the plough layer increased in greenhouse fields, whereas the opposite occurred in open‐air fields. Overall, compared with open‐air systems, long‐term organic greenhouse patterns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pore attributes.  相似文献   
100.
徐驰  曹茂 《农业考古》2020,(2):233-238
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而云南省凤庆县又是滇红的诞生地,具有悠久的茶树栽培种植历史,其混林茶园生态系统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其茶叶种植史和混林茶园生态系统进行梳理和研究,厘清凤庆县茶叶种植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凤庆混林茶园生态系统的优势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