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1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篇 |
农学 | 128篇 |
基础科学 | 38篇 |
94篇 | |
综合类 | 831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109篇 |
畜牧兽医 | 185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56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4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稞替代玉米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交叉设计,以日粮类型(玉米、60%青稞+40%玉米)和不同精粗比(30∶70、40∶60和50∶50)为两因素,选取36头年龄4周岁左右、体重为(144±21.0)kg的麦洼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5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日粮类型及精粗比对牦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青稞-玉米组的净肉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但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眼肌面积的互作影响显著(P<0.05),以青稞-玉米(40∶60)组效果最优。3)日粮类型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30∶70相比,40∶60和50∶50极显著提高了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GE、OM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0.05),以玉米(40∶60)组效果最佳。4)青稞-玉米组和玉米组背最长肌亮度值(L*)、红度值(a*)、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玉米组的黄度值(b*)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蒸煮损失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随着精粗比的升高,蒸煮损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75)。5)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的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剪切力逐渐减小(P>0.05),肌纤维直径有减小的趋势(P=0.059),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面积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以青稞替代日粮中60%的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屠宰性能,改善牦牛肉的品质;日粮精粗比为40∶60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2.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牛至油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影响。试验选择32头阉割公猪和32头后备母猪随机分成4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4和0.8mg/kg牛至油,试验共开展5周。试验结束后禁食12h,称重后屠宰。经过一夜的冷却,从屠体上取50cm的腰肌(每组8头,4头公猪、4头母猪)。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生长猪末重、日增重、屠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各组最长肌嫩度、屠宰后45min和24h后的pH、肉色及感官特性也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脂质氧化试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牛至油对肌肉无明显的抗氧化作用(P>0.05)。综上所述,由于胴体和肉质属性均无显著变化,说明本试验中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牛至油对猪的肉质参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3.
94.
95.
M.J. Surez S. Munilla R.J.C. Cantet 《Zeitschrift für Tierzüchtung und Züchtungsbiologie》2015,132(1):21-29
Animals born by embryo transfer (ET) are usually not included in the genetic evaluation of beef cattle for preweaning growth if the recipient dam is unknown. This is primarily to avoid potential bias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unknown age of dam. We present a method that allows including records of calves with unknown age of dam. Assumptions are as follows: (i) foster cows belong to the same breed being evaluated, (ii)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reeding value (BV) of the calf and the maternal BV of the recipient cow, and (iii) cows of all ages are used as recipients. We examine the issue of bias for the fixed level of unknown age of dam (AOD) and propose an estimator of the effect based on classical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 (MEM) and a Bayesian approach. Using stochastic simulation under random mating or selection, the MEM estimating equ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BLUP in two situations as follows: (i) full information (FI); (ii) missing AOD information on some dams. Predictions of breeding value (PBV) from the FI situation had the smallest empirical average bias followed by PBV obtained without taking measurement error into account. In turn, MEM displayed the highest bias,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small. On the other hand, MEM showed the smallest MSEP, for either random mating or selection, followed by FI, whereas ignoring measurement error produced the largest MSEP. As a consequence from the smallest MSEP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bias, empirical accuracies of PBV were larger for MEM than those for full information, which in turn showed larger accuracies than the situation ignoring measurement error. It is concluded that MEM equations are a useful alternative for analysing weaning weight data when recipient cows are unknown, as it mitigates the effects of bias in AOD by decreasing MSEP. 相似文献
96.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赖氨酸粗蛋白质比例和蛋氨酸(含硫氨基酸)赖氨酸比例对50~75日龄番鸭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1440只健康50日龄番鸭,随机分为9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40只鸭,饲喂9种不同赖氨酸粗蛋白质比例(Lys/CP)(分别为5%、5.5%、6%)和蛋氨酸(含硫氨基酸)赖氨酸比例(Me(SAA)t/Lys)(分别为35%(75%)、40%(80%)、45%(85%))的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结束时,进行称重,每个重复挑选2只接近平均体重的番鸭进行采血和屠宰。结果显示:①Lys/CP对日均采食量(ADFI)、日均增重(ADG)影响显著,5%和5.5%组显著高于6%组(P<0.05);Me(tSAA)/Lys为40%(80%)的组ADFI显著高于45%(85%)组,40%(80%)组ADG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料肉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②Lys/CP为5%的组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P<0.05)其他两组;Me(SAA)t/Lys对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日粮Lys/CP和Me(tSAA)/Lys对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存在交互作用;③日粮Lys/CP为5.5%的组胸肌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6%组;Me(tSAA)/Lys为35%(75%)和40%(80%)的组胸肌CP含量显著高于45%(85%)组;日粮Lys/CP和Me(tSAA)/Lys对胸肌DM和CP含量存在交互作用;④日粮Lys/CP为5.5%和6%的组腿肌DM含量显著高于5%组,5.5%组腿肌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Me(tSAA)/Lys为40%(80%)和45%(85%)的组腿肌DM含量显著高于35%(75%)组;日粮Lys/CP和Me(tSAA)/Lys对腿肌DM和CP含量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7.
为探讨德国美利奴羊与内蒙古细毛羊杂交F2公羔的产肉性能和经济效益,对6月龄德美×内细杂交F2公羔和内蒙古细毛羊公羔进行了屠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德美×内细F2公羔平均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较同月龄内蒙古细毛羊分别增加了5.97、4.19和3.35 kg,分别提高21.36%、34.26%和37.35%;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10.65%和13.24%,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德国美利奴羊与内蒙古细毛羊杂交能显著提高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99.
以柠檬酸合成酶基因(citrate synthetase,CS)为候选基因,分析了该基因外显子3的遗传多态性与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的相关关系。选用95头西门塔尔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该基因的外显子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利用SPSS软件对该外显子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S基因第三外显子第206bp处存在G/A突变,该基因多态性与脂肪颜色呈显著相关,AA型显著高于BB型。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研究CS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为西门塔尔牛利用该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子育种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以51头西门塔尔和鲁西黄牛的杂交后代作为试验动物,扩增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基因部分外显子,通过DNA测序方法检测到该基因第5、6、8外显子共4个SNPs(T581C、T599C、A861T、A1128G)的遗传变异。SA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几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牛肉质、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位于CTSD基因外显子5的T581C突变与大理石纹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BB基因型显著优于AA和AB基因型,这为T581C作为肉牛大理石纹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