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2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林业   344篇
农学   336篇
基础科学   256篇
  1523篇
综合类   1356篇
农作物   251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337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28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某高速公路边坡成因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区修筑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地进行深挖高填,会形成大量的高陡路基边坡或者路堤边坡。由于岩土体原有的地质环境平衡被打破,客观上为这些边坡的坍塌、滑动等地质灾害创造了地质条件。工程实践表明,在我国已修建的山区高等级公路中,几乎是“无路不坍、无路不垮”,特别是在雨季,公路的坍方、滑坡更为普遍。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山区公路边坡的地质条件、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和正确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已成为我国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重大地质工程问题。以某高速公路的边坡为例,详细阐述了采用“地质与工程”充分结合方法,评价该边坡施工全过程的稳定性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监测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实施后,边坡的稳定性达到了高等级公路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2.
不同行数植物篱对红枫湖坡耕地养分的拦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出控制红枫湖坡耕地水土流失效果较好的植物篱带宽,对比了由香根草和灰毛豆混合建设(1∶1行间混交,>2行为行间交互混交)的不同行数的植物篱(每个处理小区种植3带植物篱,分别设每带2行,每带4行,每带6行,自上而下每带分别2、4、6行4个植物篱处理及对照共5个处理)对地表径流量、泥沙量及地表径流中水溶解态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和泥沙中的固体态的全磷、全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植物篱处理的各项指标都小于对照处理;方差分析结果及F测验证明,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除每带2行植物篱外,其他植物篱处理都相对于对照对养分元素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2)每带4行处理和自上而下各带分别2、4、6行植物篱处理与每带2行处理无显著差异;每带6行处理显著小于每带2行植物篱处理。3)除泥沙所含的磷、钾元素外,每带6行与自上而下分别2、4、6行植物篱无显著差异,每带6行的各个指标都与每带4行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要求得出,每带4行是本试验所涉及的植物篱行数中的最佳行数,其次自上而下每带分别2、4、6行的种植方式也较好。  相似文献   
53.
番茄对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04957(感),04968(感),L3708(抗)和Wva700(抗)4个抗感不同的番茄品种,按Griffing(Ⅰ)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置组合,接种番茄晚疫病,调查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不同品种、不同组合间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②供试品种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Wva700,L3708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二者在配制抗性组合时是较为优良的杂交亲本。Wva700×04957,Wva700×04968组合特殊配合力最高,有进一步研究利用的价值;③抗性遗传中加性效应是主要的,同时存在部分显性,存在细胞质效应;④广义遗传力为90.64%,狭义遗传力为81.48%,均较高,说明亲代对后代的影响作用较大,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基因累加的方式在后代中表现出来,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54.
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秦岭林区土壤有机碳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秦岭南坡不同林区(洋县长青、佛坪县龙草坪、太白县太白山、宁陕县宁东和宁陕县宁西)及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取样和测定,采用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tC·hm^-2)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25.41tC·hm^-2(52.60~307.36tC·hm^-2),在0~10,10~30和30~60cm土层分别为59.04,41.65和24.73tC·hm^-2,分别占土壤有机碳总密度的47.07%,33.21%和19.72%;秦岭南坡不同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表现为龙草坪(143.55tC·hm^-2)>宁东(138.37tC·hm^-2)>宁西(134.09tC·hm-2)>太白山(109.29tC·hm^-2)>长青(90.22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后降,在海拔800~1200m最低(平均90.24tC·hm^-2),在海拔2000~2400m最大(平均166.43tC·hm^-2),当海拔高于2400m后下降(平均132.51tC·hm^-2);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127.23tC·hm^-2)稍高于阳坡(123.25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降低,由147.52tC·hm^-2减至87.06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下坡位(166.36tC·hm^-2)大于中坡位(129.43tC·hm^-2)和上坡位(77.14tC·hm^-2)。【结论】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在各海拔间和不同坡位间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但在阴坡与阳坡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坡位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主导立地因子。与我国其他主要林区相比,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森林土壤碳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55.
渠道边坡稳定的盐敏感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中灌排渠道在运行多年后,随着土中含盐量的增加,会造成渠道边坡不同程度的滑塌、变形及结构的破坏。通过对盐化土的剪切试验和界限含水率试验,得到不同含盐量下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稠度界限,运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含盐量对土的抗剪强度和稠度界限的影响规律。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体的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增加了粘粒的分散性,土的抗剪强度有所下降;同时土的稠度界限也会降低,增大了土的流动性,明确地说明含盐量增加也是影响灌排渠道边坡稳定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RAPD及CAPS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番茄抗晚疫病ph-3基因已有的RAPD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该测序结果设计SCAR引物对抗病亲本、感病亲本、抗病池、感病池、F_1个体进行扩增,均获得一条592bp的特异片段.感病基因型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Xba Ⅰ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产生了261bp、193bp和95bp以及592bp、261bp、193bp和95bp的特异性片段,纯合抗病基因型无此酶切位点,酶切结果仍为592bp的产物.这些片段能成功区分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和F_1个体,很有可能是与ph-3基因连锁的CAPS标记.  相似文献   
57.
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试验样区 ,采用高精度 1∶ 1万 DEM所提取的坡度为准值 ,应用多层面复合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研究该地区 1∶ 5万 DEM提取地面坡度的误差特征与纠正方法。试验结果显示 ,所获得的不同空间尺度下 DEM所提取坡度值的转换图谱 ,可对 1∶ 5万 DEM计算的地面坡度统计值进行有效修正。该成果对于 DEM数据在水土保持领域若干应用标准的制定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8.
疫霉属( Phytophthora)卵菌引致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灾难性病害,严重威胁作物的可持续生产。由于病菌毒性变异,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因此,挖掘植物广谱和持久抗病基因,并探索其在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1(GSNOR1)是植物氮信号通路中高度保守的关键还原酶,其参与调节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性和非寄主抗性。然而, GSNOR1参与抗疫霉菌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借助拟南芥与寄生疫霉菌互作的模式体系,首先发现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 gsnor1-3对寄生疫霉菌呈现感病表型。进一步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降低烟草叶片中 GSNO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抗病表型分析以及一系列抗性相关功能的检测,结果表明,沉默本氏烟草 GSNOR1同源基因能够在寄生疫霉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削弱植物体内的活性氧(ROS)迸发、病程相关基因(PR genes)的诱导表达以及MAPK信号转导,从而增强了植物对疫霉菌的感病性。本研究揭示了植物 GSNOR1对疫霉菌具有高度保守的抗性功能,并初步解析了 GSNOR1正调控植物抗疫霉菌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 GSNOR1在马铃薯抗晚疫病中的功能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  相似文献   
59.
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宁  李德品 《西部林业科学》2004,33(4):69-74,89
2004年2月18日~3月14对在拉市海越冬斑头雁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方法进行行为取样,并对其在越冬地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斑头雁通常是早上7:30后飞离夜栖地,傍晚19:30以后从主要活动地飞回夜栖地。观察后期(3月7~13日)与观察前期(2月18~25日)相比,其飞离夜栖地的时间提前约20分钟,而从觅食地飞回夜栖地的时间则要晚10~25分钟。斑头雁无论取食还是夜栖,都喜集群,通常还有其他鸟类与斑头雁混群,如赤麻鸭等。3月初,有部分斑头雁开始北迁,大部分北迁是在3月中旬。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时间的分配率为取食35.01%、静栖34.95%、警戒13.88%、运动8.35%、理羽6.77%、饮水0.63%、社群行为0.41%,所占比例依次减少。经对斑头雁在陆地和水域生境中的行为样本分别进行计算,表明斑头雁在这两种生境中有不同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在陆地里,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取食(约占47%),而在水域中,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静栖(约占46%),表明斑头雁的食物主要是从陆地中获取。在一天中,斑头雁的不同行为出现的高峰时间不同,取食高峰时间和警戒高峰时间在早上9:00至10:00和傍晚17:30~19:15;静栖高峰时间在14:00~17:00;运动高峰时间在10:30~12:30;理羽高峰时间在14:30~17:00。  相似文献   
60.
用低氮(N0)、中氮(N1)、高氮(N2)盆栽土培的超级杂交水稻Ⅱ优航1号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伤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的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伤流量增加。随着水稻生长,N2处理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幅度小于N0和N1;N2的硝酸还原酶较高活性和高伤流量的持续期长于N0和N1。氮素对杂交水稻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伤流量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