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3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541篇
林业   42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146篇
  361篇
综合类   1785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257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本试验旨在探讨单宁酸对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中消化酶活性及玉米-豆粕型饲粮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的影响,为评价单宁酸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参考。试验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考察在无饲粮下2种单宁酸对猪模拟胃液、模拟小肠液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5个处理,单宁酸添加量分别为0 mg (胃液体积为20 mL,小肠液体积为22 mL);单宁酸1,10 mg;单宁酸1,20 mg;单宁酸2,10 mg;单宁酸2,20 mg。测定各处理的胃蛋白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试验二考察玉米-豆粕型饲粮添加单宁酸对猪仿生消化中胃、小肠阶段消化酶活性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单宁酸在饲粮中的含量分别为0 mg·(2 g)-1;单宁酸1,10 mg·(2 g)-1;单宁酸1,20 mg·(2 g)-1;单宁酸2,10 mg·(2 g)-1;单宁酸2,20 mg·(2 g)-1。测定仿生消化中胃阶段0.5和4 h时胃蛋白酶活性,小肠阶段0.5、4和8 h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及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测定饲粮的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结果表明:1)无饲粮的情况下,和空白对照组相比,2种单宁酸对模拟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单宁酸1比单宁酸2更高地降低了模拟小肠液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2)在饲粮进行仿生消化的胃消化0.5~4 h内,除4 h时10 mg·(2 g)-1添加量外,添加单宁酸1时胃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添加单宁酸2时的相应值(P<0.05),除单宁酸2在消化0.5 h外,2种单宁酸在添加10 mg·(2 g)-1时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20 mg·(2 g)-1添加量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0.5 h时,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2的2个水平对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均显著降低了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单宁酸1的消化液中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4 h时,除添加水平为20 mg·(2 g)-1时的糜蛋白酶活性外,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消化液中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高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而胰蛋白酶活性低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8 h时,饲粮中单宁酸的添加量影响了淀粉酶的活性,但单宁酸1和单宁酸2各两个添加量在淀粉酶的平均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单宁酸在两种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降低了饲料粗蛋白消化率(P<0.05),且单宁酸2比单宁酸1更多地降低了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综上所述,在有、无饲粮条件下,单宁酸对消化酶活性呈现不一致影响。单宁酸影响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可能主要与消化液中糜蛋白酶活性降低以及单宁酸与饲粮中的化学成分形成螯合物降低了小肠消化酶的水解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究lncRNA TCONS_00791383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出生7 d内大白仔猪6种组织(心、脾、肺、肾、背肌和腿肌)以及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前后TCONS_00791383的表达水平;通过设计反义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片段在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对TCONS_00791383进行敲低,检测敲低TCONS_00791383之后增殖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trans (co-expression)对TCONS_00791383进行靶基因预测,使用DAVID对其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TCONS_00791383在猪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脾和肾组织中不表达。在骨骼肌卫星细胞从增殖到分化的过程中,TCONS_00791383的表达量逐渐上升,且在分化后30 h表达量达到最高。在使用ASO片段敲低TCONS_00791383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分化24 h,增殖标志基因Pax3、Pax7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分化标志基因MyoG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分化48 h,增殖标志基因Pax3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Pax7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分化标志基因MyHC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预测得到的相关靶基因富集到AMPK、ATP等多个与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本研究表明,lncRNA TCONS_00791383可能促进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63.
品种是影响养猪生产中的最重要因素,猪育种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文章从育种素材筛选、育种方案设计、育种方法选择、品种审定以及扩群产业化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育种经验提出相应猪育种建议。  相似文献   
64.
为了进一步研究烯脂酰辅酶A水解酶1(enoyl CoA hydratase,ECH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采用克隆测序结合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民猪ECH1基因的部分DNA序列,并对其中的1个点突变进行了3个猪种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所检测的ECH1基因序列与网上已有序列相比存在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2个造成酶切位点的改变;民猪和大白猪在PCR-RFLP-BamHⅠ位点的A、B基因频率均接近0.5,而长白猪B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65.
环境管制一直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所采取的主要政策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致使其成效不甚显著甚至背离初始目标.在此情况下,如何评价环境管制政策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九龙江流域"限猪令"政策为例,选取政策目标实现度、主要环保指标实现、环保投入效益、公众参与及满意度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6.
为提高科研院所大型仪器的利用率、降低科研成本,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为研发对象,研发了大型仪器管理系统,重点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7.
汪善锋  邢军  赵勇  陈军 《家畜生态》2010,(1):109-112
通过对动物福利的概况阐述,分析了我国猪饲养环境中存在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放牧养猪对猪只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发展放牧养猪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简述了湛江垦区甘蔗的生产现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垦区甘蔗生产机械化开展情况。提出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就能大力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  相似文献   
69.
Canola meal (CM) contains less crude protein (CP) and more fiber and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such as glucosinolates than soybean meal (SBM) and consequently has a lower nutrient digestibility. Therefore, processing strategies that may increase the feeding value of CM warrant study. In two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extrusion of Brassica napus CM on apparent (AID) and 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SID) of amino acids (AA), apparent 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 (ATTD) of gross energy (GE) in growing pigs, and growth performance and diet digestibility in weaned pigs were assessed. Solvent-extracted CM was extruded using a single-screw extruder at three screw speeds: 250 (CM-250), 350 (CM-350), or 450 (CM-450) rpm. In exp. 1, in a double 4 × 4 Latin square, eight ileal-cannulated barrows (initial body weight [BW], 68.1 kg) were fed corn starch-based diets containing 50% CM or extruded CM. The CM sample contained 43.2% CP, 33.2% total dietary fiber (TDF), and 8.9 µmol of total glucosinolates/g on a dry matter (DM) basis. Extrusion increased (P < 0.05) the AID of CP, reduced (P < 0.05) apparent hindgut fermentation of CP, and decreased (P < 0.05) predicted net energy (NE) value of diets. Extrusion increased diet AID and CM SID of most indispensable AA by 3.1 to 5.3%-units. In exp. 2, 200 weaned pigs (initial BW, 8.3 kg) were fed diets containing 20% SBM, CM, or extruded CM starting 2 wk postweaning for 3 wk. The CM sample contained 42.7% CP, 28.3% TDF, and 5.3 µmol total glucosinolates/g DM. Wheat-based diets provided 2.3 Mcal NE/kg and 5.1 g SID Lys/Mcal NE. Dietary inclusion of extruded CM replacing SBM decreased (P < 0.05) diet ATTD of DM, GE and CP, and DE value. 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verage daily gain (ADG), and gain:feed (G:F) of pig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extruded CM and SBM diets and were not affected by extrusion, but increasing extruder screw speed linearly increased (P < 0.05) ADG for day 1 to 7 and G:F for the entire trial. In conclusion, extrusion increased diet AID and CM SID of AA but not DE and predicted NE values of CM. However, increasing extruder speed did not further increase the SID of most of the AA of CM in growing pigs. Dietary inclusion of 20% CM or extruded CM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performance in weaned pigs.  相似文献   
70.
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肠道菌群是由所有定殖在猪肠道里的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构成的集合。已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以及猪重要经济性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目前,肠道菌群研究使用较多的技术是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了解具体菌株的实际功能和生理特性。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肠道细菌的培养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培养条件的多样性分离培养出了更多的肠道细菌类别,这对促进肠道菌群在菌株水平的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猪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培养组学发展、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展望,为后续猪肠道菌群菌株的功能和影响表型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