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林业   69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67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省思茅松集中分布的4个县市,通过调查30块3~2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样地及测定36株标准木,对思茅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6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为22.39~308.96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7.07~295.74,1.73~52.46和0.78~16.40t.hm-2,枯落物层现存量为0.90~11.00t.hm-2,分别占林分生物量的21.44%~95.72%、2.62%~60.86%、0.39%~31.62%和0.90%~11.00%。随林木的生长,乔木层生物量比例明显增加,灌木层、草本层与枯落物层比例明显降低。乔木层、枯落物层和林分生物量与林龄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与林龄呈不显著负相关。随林龄增加,林分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和枯落物层现存量的变化规律满足逻辑斯蒂方程。3~2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林分的生产力为(9.52±1.31)t.hm-2.a-1,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分别为(6.29±1.19)、(2.52±0.83)和(0.71±0.31)t.hm-2.a-1。随林龄增长,乔木层生产力呈逻辑斯蒂增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呈指数函数减小。  相似文献   
52.
以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林下土、山地红壤作为思茅松育苗的轻型基质原料,研究6种基质不同配比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重量、幼苗保存率和苗高可有作为评价优良轻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草炭土∶蛭石∶松林下土按4∶1∶5的比例配置成的基质育苗效果较好,思茅松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比对照高出9.46%、6.53 cm、0.12 cm、6.42 cm和13条,而单位基质重量则比对照轻233 g,该比例可以在思茅松容器培育优先考虑的轻基质配方,基质重量与幼苗保存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3.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54.
对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思茅松天然林37棵解析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采用变异函数对8个不同尺度(50、100、150、200、250、300、350 m和400 m)的思茅松单木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根系及全树6个维度含碳量及4个方向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检验,并对不同尺度的单木各器官含碳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变异函数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度的器官含碳量空间异质性的大小和方向进行描述,进而挖掘出产生这种异质性的驱动因素。对于思茅松天然林来说,在研究区范围内,各个维度含碳量均有空间异质性存在,且这种异质性均不是随机产生的。变异函数的基台值可表示变异大小,从全向的角度来看,树根的空间变异性最大,树叶的空间变异性最小;思茅松天然林各维度含碳量在不同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也不同。思茅松天然林各维度含碳量的基台值均随着尺度的变大而减小,而块金值会随着尺度的变大而增大,说明空间异质性对研究尺度非常敏感。对于今后关于单木含碳量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空间问题,选择空间异质性较大的尺度,才能更好的使用数据描述含碳量的空间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55.
以云南澜沧县思茅松天然林单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解析木各个器官的含碳量,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地形因子和测树学因子作为变量,对思茅松单木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全树含碳量进行模型构建,同时构建最小二乘模型作为比较,分析模型优劣。结果表明:思茅松单木在250 m区域范围内不同器官的含碳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因此在研究思茅松单木含碳量的问题时,不能忽略空间自相关的影响。半变异函数能够定量对思茅松各器官含碳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200 m范围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随机部分引起的,在研究类似的问题时要确定适当的研究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各维度含碳量模型的R2均在0.8以上,虽然部分器官含碳量模型的AIC比OLS的略大,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最小二乘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残差也小于最小二乘模型的残差,模型精度优于最小二乘模型,同时说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最小二乘模型无法解释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6.
以普洱市墨江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数据调查基础上,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建立3个空间结构参数的多元分布,全面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中各树种类型以思茅松为优势树种,伴生一定数量的硬阔类和软阔类树种,且具有丰富的下层木;思茅松天然林林分整体呈均匀分布并趋于随机分布,混交良好介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之间,为典型的混交林,林分整体趋于中庸,处于亚优势与中庸状态之间;从结构参数多元分布来看,无论3个空间结构参数间如何组合,思茅松天然林内各树种类型林木在不同结构组合下多呈随机分布或混交良好。  相似文献   
57.
研究不同截顶类型对思茅松萌条数量和母株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受截顶高度的影响明显,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萌条数量多;截顶高度对采穗母株的存活也有较大影响,截顶高度8 cm比4 cm的存活率高.对1年生采穗母株,截顶前的母株高度对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和母株保存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思茅松栽松留阔模式幼林期的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思茅松人工幼林栽松留阔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思茅松,在前3 a不会引起土壤养分下降.与常规抚育相比,栽松留阔模式回归土壤的养分较少,但不影响思茅松生长,而且比常规抚育省工省钱,还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因此,栽松留阔模式在生产中是可以采用的.  相似文献   
59.
思茅松林分土壤养分衰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松林集中分布的云南省景谷县选择不同栽植代数的思茅松林,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选择土壤养分状态因子,进行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现实养分还是潜在养分都证实思茅松轮栽后土壤肥力发生了衰退现象,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现实肥力和潜在养分下降速度增快.  相似文献   
60.
在宁洱县对高产脂思茅松进行采穗母株促萌及不同采穗母株年龄、不同扦插时间对穗条生根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采穗母株最佳促萌效果是修剪时在母株上留枝长度2 cm;根外施尿精30 g/株,采穗母株穗条产量最高;随着采穗母株年龄增加,穗条生根率下降,1年生母株穗条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73.04%,4年生母株穗条扦插成活率仅24.13%;每年最适宜的扦插时间为10、11、12月,穗条生根率高达71.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