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6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688篇
林业   214篇
农学   354篇
基础科学   50篇
  309篇
综合类   2341篇
农作物   291篇
水产渔业   464篇
畜牧兽医   2895篇
园艺   264篇
植物保护   19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41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水稻根尖边缘细胞对铁毒的形态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Azucena(铁耐性)和IR64(铁敏感)为材料,研究了Fe2+毒胁迫下附着于根尖边缘细胞(即原位边缘细胞)的数目、存活率,根尖细胞形态结构、根尖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Fe2+ 毒对根边缘细胞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相对于敏感性品种而言,一定浓度Fe2+(100~200 μmol/L)有利于耐性品种边缘细胞的产生;Fe2+ 毒对边缘细胞有致死效应,随Fe2+浓度的提升,边缘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根尖外围细胞壁增厚,并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敏感性品种)。同时,Fe2+ 毒对根尖保护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200~400 μmol/L Fe2+处理下,耐性品种POD、CAT、SOD活性都超过对照;敏感品种只有SOD活性超过对照。说明Fe2+毒胁迫下,水稻根尖通过增加边缘细胞数目、提高细胞拒铁作用,维持较高水平的POD、CAT和SOD活性来对抗Fe2+毒,缓解铁毒害。  相似文献   
202.
本研究分3个实验。实验1对比了不同浓度的离子霉素对牛去透明带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效果;实验2比较了手工半卵切割法去核与显微半卵切割法去核的效果;实验3对聚乙二醇(PEG)细胞融合技术在牛手工体细胞克隆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去透明带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离子霉素浓度为2.0μmol/L组的激活效果最好,其囊胚发育率(29.4%)极显著地高于浓度为5.0μmol/L的对照组和0.5μmol/L组(囊胚率分别为8.3%和9.4%,P〈0.01);采用半卵切割法去核,手工切割的半卵存活率(85.6%)与显微操作(90.3%)差异不大,切割速率(约100枚卵/h)相仿。对双半卵与体细胞进行同步融合处理时,应用50%浓度的PEG融合率(39.3%)极显著好于45%、55%和60%的PEG(融合率分别为0%、16.2%和5.3%,P〈0.01)。  相似文献   
203.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 rRNA为看家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MutS 2 homolog(atMSH2), 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 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 mg·L^-1)Cd 处理7 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0.125 mg·L^-1 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 mg·L^-1 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 mg·L^-1 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4.
小麦秸秆木质素含量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低,作为反刍家畜的粗饲料营养价值低,饲料化利用受到限制。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leurotussajor—c4u)和JG1(PleurotusCornucopiaeRoll)对小麦秸秆细胞壁化学组分的降解、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JG1、Tf1和两菌复合发酵21d的小麦秸秆,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28.20%、30.78%和38.41%,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9.26%、19.28%和26.65%;48h干物质瘤胃消化率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38.62%、44.81%和55.89%,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分别提高了38.91%、49.00%和63.08%;粗蛋白含量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58.60%、69.53%和72.22%。表明菌株JG1和Tf1在选择性降解木质素,改善瘤胃消化率,提高粗蛋白含量方面的优势,而且两菌株复合发酵具有协同作用,与单菌发酵相比,木质素降解率、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5.
 雏鸡 1日龄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 (CAV) ,于 8日龄接种 L asota疫苗 ,免疫后 2 8d进行新城疫强毒 (v NDV)攻击 ,以同龄未感染 CAV和用 L asota疫苗免疫并经 v NDV攻毒雏鸡为对照 ,检测其免疫保护效应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及 T细胞增殖反应 ,法氏囊和脾脏 Ig G+、Ig M+、Ig 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含量 ,血凝抑制抗体 (HI)滴度等。结果表明 ,CAV人工感染并用新城疫 (ND)疫苗免疫雏鸡经 v NDV攻击后的免疫保护率为 6 0 % ,对照组雏鸡 v NDV攻击后免疫保护率为 10 0 %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和 T细胞增殖反应、法氏囊和脾脏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 Ig G、Ig M、Ig A含量及 HI抗体滴度 ,均较对照组雏鸡显著降低。说明感染鸡贫血病毒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及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6.
育成猪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头健康长大杂交猪 ,体重 (2 5 .5± 1.4 )kg ,用于研究 7~ 11周龄猪免疫学特征。于 7、8、9、10、11周龄时 ,自前腔静脉采血 ,用显微镜法计数红、白细胞总数 ,经姬姆萨染色后作白细胞分类计数 ,用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定量检测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 ,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转化 ,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IgG浓度 ,5 0 %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补体总活性 ,同时 ,用植物血凝素 (PHA)皮肤试验检测迟发型超敏 (DTH)反应。结果明示 ,7~ 11周龄猪免疫反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即猪免疫系统已发育完全 ,适于用作免疫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7.
CPV YZ株的细胞培养液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 ,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 8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分别命名为F5G10、3F11F4、F11G6、6C5C2、6E4G3、6C2B11、F11D6、3D9C4株 ,各株单抗均为IgG型 ;中和试验表明 :F11G6、3D9C4、6E4G3、6C5B114株单抗有中和作用 ,Dot ELISA试验证明了 8株单抗仅针对病毒抗原决定簇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8.
三七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七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的历史、三七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植株的再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9.
北京鸭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视神经溃变试验和Nissl染色法研究了北京鸭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 (dACs)的形态、大小与密度分布。北京鸭dACs是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小神经元 ,核深染 ,胞质很少 ,细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大小均一 ,平均面积为 19~ 2 5 μm2 。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dACs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 (CA ,386 0个·mm-2 ) ,dACs的密度由视网膜中央部向视网膜周边部逐渐降低 (TP ,约为 1780个·mm-2 ;NP ,约为 176 0个·mm-2 )。试验结果表明北京鸭视网膜中央部和周边部的dACs大小差异不明显 ,但dACs在节细胞层密度分布不均 ,呈现由视网膜中央部至周边部密度梯度递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10.
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yostatin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生长抑制素又称 GDF-8,属 TGF-β超家族,是骨骼肌的负调控因子,通过调控成肌细胞的增殖影响肌肉的生长与发育,其变异会导致肌细胞增生与肌纤维肥大。Myostatin 基因功能靶向缺失的小鼠会发生显著的肌肉增生,该基因的变异也是牛双肌性状形成的重要原因。肌肉生长抑制素的研究将为肌肉萎缩等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及动物育种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