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林业   158篇
农学   163篇
基础科学   52篇
  304篇
综合类   610篇
农作物   13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长期定位施肥对灌漠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蔗糖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随作物生长而增强,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不同肥料长期单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秸秆>氮肥>农家肥>不施肥处理;2种不同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氮肥>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处理;2种以上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绿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处理。单施绿肥,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比有机肥配施有机肥更能促进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全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间作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云南省不同试验区小麦蚕豆间作的产量优势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主要间作种植模式之一,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养分、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等优势。本文基于2001—2010年本间套作课题小组40余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在云南陆良、玉溪、石林和昆明4个试验区的产量优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间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平均增产1324%,间作蚕豆比单作蚕豆平均增产1480%,土地当量比(LER)平均值为114。但不同试验区的间作产量效应差异较大,其中玉溪、陆良和昆明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较大,LER分别为121,114和114。玉溪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蚕豆,而其他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小麦。  相似文献   
103.
研究分析3种不同密度槟榔园间作对成龄香草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香草兰PSII的潜在活性(Fv/Fo)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着槟榔密度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同时,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都呈下降趋势;低密度槟榔园间作条件下,香草兰的天线转化效率(Fv′/Fm′)最低。表明高密度槟榔(株行距为2.0 m×2.5 m)条件较适合间作香草兰,在生产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4.
对海南万宁、琼海、定安和屯昌4个主要槟榔间作香草兰种植区0~20 cm土层的60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值呈酸化的趋势,低于临界值;有机质含量适中,呈上升的趋势;碱解N含量适中,呈下降的趋势;速效P和速效K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且低于临界值;交换性Ca含量呈上升趋势,但低于临界值;交换性Mg含量低于临界值,呈下降趋势;有效B含量高于临界值,呈上升趋势;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均高于临界值,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效Mn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桂春8号在不同地区间作条件下适宜的间作播期和夏繁时间,为广西大豆生产及大豆间套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以桂春8号为试材,在广西武宣县、武鸣县和都安县进行播期试验。【结果】在不影响间作主体作物的条件下,武宣县3月中上旬播种大豆产量为1459.5~1597.5 kg/ha;武鸣县2中旬~3月下旬播种大豆产量为2476.5~2877.5 kg/ha;都安县2月初~3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为2262.0~2499.0 kg/ha,6月上旬~7月上旬为2122.5~2409.0 kg/ha。【结论】在间作条件下,桂春8号在武宣县适宜的播期为3月中上旬;在武鸣县适宜的播种期为2月中旬~3月下旬;在都安县适宜的播期为2月初~3月上旬,夏繁适宜的播期为6月上旬~7月上旬,且在适宜的播期内可适时早播。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107.
农林间作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间作模式的核桃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除土壤总孔隙度外,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差异性不显著;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较大,林木地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枝梢数、花芽数和标准枝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间作花生和红薯的核桃林Ⅲ最优,其次是间作小麦和花生的核桃林Ⅱ,而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Ⅳ最差。间作物的高度是影响核桃幼林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8.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主要研究了0、210、420和630kg/hm2(NO、N1、N2和N3)4种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整体表现为N3>N2>N1>N0。各生育时期低氮水平下0~60cm土层,中、高氮水平下的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显著。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作物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挑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而6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N0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各生育时期变化差异较小。小麦与玉米共生期内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玉米带>小麦带,差异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灌浆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N0相比,施氮后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小麦带增加了1053~6253kg/hm2,玉米带增加了1791~7039kg/hm2。优化氮肥施用比例,适当降低小麦播前施氮量可减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9.
黄鹏  张恩和  柴强 《草业学报》2001,10(1):86-91
在甘肃秦王川新灌区的大田试验表明,春小麦//蚕豆、春小麦/油菜、春小麦/马铃薯及春小麦//草木樨等4种间套种植模式均能提高农田的生产力;豆料作物与牧草显著地改善耕层的茬口养分特性,草木樨茬口不但速效养分含量高于其他模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降低土壤容重也有明显效果。施氮能显著提高各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产量,但过量施氮时增产效果又有所下降,且在各茬口的速效磷含量产生较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0.
Land Equivalent Ratios (LER) were calculated for mixtures of Trifolium subterraneum and Lolium multiflorum in term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rude protein production. This ratio denotes the yield advantage, if any, of a specific mixture against the pure stands of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The mixture receiving 240 kg N ha?1 showed an advantage of 3% and 10%, respectively, for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rude protein production. Heavy defoliation (50 mm) increased the partial LER value of the grass component and consequently the combined LER. A grass seeding rate of 10–20 kg ha?1 ensured a well‐balanced mixture. The results signify the strong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 subterraneum in a mixture with L. multiflorum, especially with light defoliation, low nitrogen and low grass seeding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