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6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257篇
基础科学   59篇
  640篇
综合类   1074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94篇
植物保护   16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21.
【目的】探讨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 salisb)连作土壤水浸液对自身幼苗生长的障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置蒸馏水(CK)及正茬、连作2年、连作4年兰州百合根际土壤水浸液各50,100,200,300 mg/mL,共13个处理,以兰州百合种球为受试对象,测定不同条件下兰州百合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中存在的主要自毒物质。【结果】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兰州百合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兰州百合幼苗的生长均存在"低促高抑"现象,且抑制作用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强。随水浸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兰州百合幼苗CAT和SOD活性逐渐升高,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当水浸液质量浓度上升至300 mg/mL时,3个处理中各指标的上升或下降程度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兰州百合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根际土壤中分别鉴定出9,15和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2,3-丁二醇、1,2,3-三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抗氧剂2246等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自毒物质。【结论】兰州百合正茬、连作2年及连作4年根际土壤水浸液质量浓度达到300 mg/mL时,对其幼苗的生长会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连作土壤中存在的自毒物质可以改变兰州百合植株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抑制兰州百合植株的生长,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2.
以湖南省典型双季稻区的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稻系统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结果表明:NTS处理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粉粒的比例。NTS处理土壤总镉和离子交换态镉含量分别为(0.48±0.01)mg·kg~(-1)和(0.39±0.01)mg·kg~(-1),与CTS和RT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T处理。NTS处理早稻和晚稻糙米总镉含量分别高达(0.30±0.04)mg·kg~(-1)和(0.60±0.07)mg·kg~(-1),超过0.20 mg·kg~(-1)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糙米中总镉含量和土壤总镉、碳酸盐结合态镉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耕作强度越弱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越高,秸秆还田相对于不还田处理增加了镉的生物有效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水稻镉含量,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和水稻糙米中的镉,带来了镉超标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3.
麦稻轮作高产条件下施磷对土壤速效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过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磷量较高的土壤条件下(速效磷在25mg/kg^-1以上),随着施磷量的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在土壤中有累积现象,后作利用前茬磷肥后效,土壤速效磷有降低趋势,水稻施磷,当季产量具有明显增产效果,而且磷肥残效亦可满足后茬小麦对磷的需求,产量亦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根据施磷后土壤儿磷的规律及作物产量结果分析表明,在麦稻轮作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麦施P2O5 90kg/hm^-2为宜,小麦季施P2O5 135kg/hm^-2为宜,每年一次性施磷即可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水稻季施磷可降低磷肥用量,并能保持稻麦两作较高的产量水平,根据北方稻区小麦播种采取带稻撒播而不利施肥的耕作特点,认为水稻季施磷在北方麦稻轮作区是一项有利的,可行的高产低耗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4.
乳源木莲混交林种内及种间竞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单木竞争指数模型 ,研究富口和黄坑乳源木莲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的大小 ,结果表明 :间伐时间的不同 ,对乳源木莲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影响很大 ,富口和黄坑种间竞争均大于种内竞争 ,但黄坑的乳源木莲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均大于富口 .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符合幂函数关系 ,并达到显著水平 ,乳源木莲种内、种间及整个林分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下降 ,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5.
利用“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对河北吴桥县小麦--玉米连作生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生育期的模拟值与实际值有很好的一致性;经分析,作物水氮环境与实际生产条件相符合;地上部干物质与实际干物质的增长趋势一致;模型对小麦的产量模拟值稍高于实测值,玉米的模块值低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26.
根系分泌物与连作障碍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针对近几年来兴起的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行归纳 ,阐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分泌机理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指出根系分泌物与连作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7.
牛姆林区青钱柳群落的主要种群种间关联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系列种间关联测定技术 (方差比率 ( VR)法检验多物种间总体相关性、χ2 检验各种对间的联结性、关联指数测度各种对间的关联程度 )对青钱柳群落的 1 2个主要乔木种群的 1 2个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分别进行检验与测度 ,结果表明 :青钱柳群落的 1 2个主要乔木种群间在总体上表现出无关联 ,各种对间的联结性不显著 ,关联程度也较低 ,各自趋于独立出现 ,这种“松散”状况可能与该群落处于过熟发展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28.
不同氮素水平下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截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明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4个不同株型早、晚稻品种,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系统观测其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I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早、晚稻株高、穗长、叶长和叶基角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早、晚稻孕穗期的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向上累积LAI大于抽穗后12 d,分层LAI呈冠层中部大于上部和下部的分布特征,最大分层LAI出现在0.58相对高度处;冠层上中部分层LAI和向上累积LAI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向上累积LAI随相对高度呈S型曲线分布,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描述(R~2 0.99);早、晚稻孕穗期的冠层IPAR大于抽穗后12 d,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其日变化表现为正午较小,早晚较大;株型紧凑的早、晚稻品种,冠层IPAR低;冠层IPAR与向下累积LAI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IPAR=a (1-e~(-b×LAI))定量描述(R~2 0.88);冠层内IPAR的三维空间分布表现为冠层上中部水平面上IPAR较低,光斑变化大,冠层下部水平面上IPAR较高,光斑变化较平缓,同一冠层高度水平面上的IPAR呈不均匀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9.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kghm–2以上高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传统特色。长治市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长治市潞州区抓住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适宜该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是通过合理的茬口安排,实行一年多茬栽培,“春白菜-甘蓝-秋白菜”是典型的一年三熟种植模式,通过对这种三收高效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实现高效种植的基本措施;按照绿色有机旱作标准制定种植方案,实现提质增效,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为干旱地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