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4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837篇
林业   313篇
农学   510篇
基础科学   105篇
  376篇
综合类   2962篇
农作物   385篇
水产渔业   511篇
畜牧兽医   3320篇
园艺   352篇
植物保护   25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325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583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463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uffalo mammary epithelial cell,cumulus cell and fibroblasts were transfected by adenovirus vectors and compared their transfection efficiency.293 cells were transfected with pBHGloxdelE13cre and pDC316-eGFP by liposome,the virus was collected and titer was detected.Buffalo mammary epithelial cell,cumulus cell and fibroblast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of adenovirus vectors.After 72 h,the cells were observed with invert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and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calculated.When the MOI was 25,50,100,200 and 400,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fibroblasts were 0.7%,7.0%,9.0%,12.5% and 34.0%,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cumulus cells were 42.5%,55.3%,57.4%,76.0% and 80.0%,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were 88.7%,100%,100%,100% and 10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was the best,followed by cumulus cell,and fibroblast was poor.  相似文献   
82.
鸡胚因发育过程清楚,长久以来作为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实验模型,尤其在鸡胚发育早期绒毛尿囊膜阶段,因其血管丰富,是天然的免疫缺陷宿主,是病理学、药理学和肿瘤学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实验模型。作者简述了发育早期的鸡胚组织结构,并介绍了鸡胚绒毛尿囊膜在肿瘤研究、血管生成、器官移植、烧伤等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鸡胚病理模型基础上进行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鸡胚及禽类细胞系在病毒繁殖和疫苗生产、治疗性蛋白和单抗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多种人源病毒、禽源病毒、支原体等可在鸡胚及禽类细胞上增殖,并用于疫苗生产。作者对常用的禽类纤维原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商业化的禽类细胞系来源以及部分易感病毒。鸡胚表达系统能够在目的蛋白特定位点产生人源化糖基,减少目的蛋白对人的过敏反应,且禽蛋廉价易得,可作为生产人用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蛋白的合适供体。作者介绍了鸡胚及禽类细胞系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鸡胚作为动物模型在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CDC25A, TSSK3 and P53 expressionsin vitro in cultured sertoli cells after FSH treatment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data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f spermatogenesi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相似文献   
84.
为构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蛋白表面展示系统,本研究通过序列分析,确定猪链球菌的LPxTG蛋白及其信号肽(SP)和胞壁锚定基序(CWA),通过PCR扩增Peno-SP、GFP、CWA的DNA片段并融合,构建强启动子Peno控制表达编码SP-GFP-CWA融合蛋白的DNA片段,将该重组DNA片段连接pSET2载体,获得蛋白表面展示质粒,转化猪链球菌,构建得到以GFP为报告蛋白的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结果显示,利用猪链球菌的10个LPxTG蛋白及其SP和CWA序列,构建了10个含有Peno-SP-GFP-CWA融合片段的重组pSET2表面蛋白展示质粒pSsPSD1至pSsPSD10,分别转化猪链球菌05ZYH33,PCR鉴定显示其中7个转化猪链球菌。采用western blot初步检测其展示蛋白,结果显示,7个转化阳性菌株均能有效表达GFP蛋白,以成熟GFP条带为指标,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外源GFP表面展示水平,分别命名为SsPSD1、SsPSD2、SsPSD4、SsPSD7-SsPSD10,其中SsPSD1、SsPSD4、SsPSD8和SsPSD9表面展示水平相对较好,在猪链球菌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本研究首次尝试建立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为猪链球菌表面递呈外源蛋白或抗原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5.
指出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和汽车数量不断增多,公共交通体系急需升级,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公交系统发展方向之一。以沈阳有轨电车项目为例进行了分析,根据典型路段预测了结果:在有轨电车最高运行时速情况下,距轨道中心线20m处,大部分路段均能满足2类功能区噪声标准要求,个别路段超标原因是本底噪声较大。有轨电车项目对噪声增加的贡献值较小,不会对噪声敏感点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6.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抗逆性能、猪肠上皮细胞黏附率及抑菌效果。采用体外法对Ec N进行生长曲线绘制和耐酸、耐胆盐、耐热性能的测定;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了Ec N对该细胞的黏附率以及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的黏附抑制率;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Ec N对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Ec N对高酸、高胆盐和高温环境具有一定耐受能力。2)Ec N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对数期最佳,黏附率达33.96%,显著高于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P0.05)。3)Ec N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黏附抑制率达87.84%。4)Ec N还能上调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水平。结果提示,益生菌Ec N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能够良好地黏附猪肠上皮细胞,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7.
卵巢性生殖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卵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发生或染色体分离异常。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些生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充分地了解个体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中及关键时间点。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早期发生和减数分裂启动的生理过程,介绍生殖细胞的出现、迁移、性别分化和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卵母细胞发生过程将为利用体外发育来源的卵母细胞治疗卵巢性生殖疾病,克服女性不孕、卵巢早衰等重大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8.
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秆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品质和机械化收获,是当前玉米生产和育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研究,对提高品种抗倒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玉米茎秆倒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遗传特征。茎秆倒伏与茎秆自身的强度密切相关。茎秆强度越高,抗倒伏性越强。茎秆强度受茎秆所处的发育阶段、茎秆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及其细胞壁成分等影响。处于分生组织的茎秆细胞分裂旺盛,较易折断,而进入生殖生长后,茎秆表皮、厚壁组织增厚,维管束发育成熟,对茎秆的支撑作用增强。茎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无机物等均可提升茎秆强度。目前,研究者借助高通量表型平台,利用玉米连锁群体和自交系群体,采用各种定位方法,鉴定到一系列影响茎秆形态、强度、细胞壁成分的相关QTL和候选基因。研究表明,基于单倍型的QTL定位方法比基于单个SNP的定位效果好。一致性QTL分析将不同遗传群体的研究整合到一起,能够提高QTL结果的通用性。茎秆强度的遗传基础复杂,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位点间具有加性效应。茎秆成分QTL中的候选基因涉及细胞壁代谢、转录因子、蛋白激酶等。MAIZEWALL是玉米细胞壁相关基因的重要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包含1 156个玉米细胞壁生物学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已鉴定到一系列影响玉米茎秆细胞壁成分、茎秆形态和强度的基因,其功能涉及纤维素合成路径,如纤维素合成酶类、Cobra类、糖基转移酶和核糖转运蛋白类;苯丙烷路径基因,如控制bm1bm5的相关基因;植物激素类,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甾醇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如NAC、MYB;miRNA(ZmmiR528)以及F-box基因(stiff1)等。今后应积极探索不同发育时期玉米茎秆倒伏的力学机制;广泛发展自然群体或育种群体进行遗传分析;采取多种定位策略,提高抗倒伏相关基因鉴定的功效;针对优良等位基因,开发各类分子标记,加强抗倒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将为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机制解析及抗倒伏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描述了毛竹的1个新栽培变种——绿槽龟甲竹。其竹秆下部一段的节交互歪斜,上下节在一侧相连,而节间在另一侧偏肿呈龟甲状,竹秆黄色,且龟甲状秆对称绿色纵条纹,分枝一侧纵沟槽绿色,叶片有淡黄色细纵条纹。  相似文献   
90.
胎盘免疫调节因子(placenta immunoregulating factor,PF)是从胎盘提取的小分子多肽,对病毒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检测牛(Bos taurus)和绵羊(Ovis aries)胎盘免疫调节因对人(Homo sapiens)胰腺癌细胞(pancreatic cancer cells-Ⅰ,PANC-Ⅰ)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本研究对从屠宰场获得的牛和绵羊胎盘进行分离,利用双酶水解法制备PF,将质量浓度为100~2 000 ng/mL的牛、羊PF作用于体外培养的PANC-Ⅰ细胞,以3-(4,5-二甲基噻唑-2-基)-5-(3-羧甲酯基)-2-(4-磺苯基)-2H-四唑(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MTS)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PANC-Ⅰ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利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添加PF对PANC-Ⅰ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PS3)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基因(cyclin-dependent kinaseinhibitor 1A,P2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7.11 g绵羊胎盘制得0.588 mg PF,6.61 g牛胎盘制得0.312 mgPF,胎盘质量与所得PF的质量比约为20 000∶1.在体外培养的PANC-Ⅰ细胞培养液中添加PF,从形态上观察,牛羊PF对PANC-Ⅰ细胞没有明显的影响.绵羊PF处理后PANC-Ⅰ细胞增殖抑制率为9.75%~22.89%,牛PF处理后PANC-Ⅰ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81%~23.56%,增殖抑制率最显著的绵羊PF浓度为500 ng/mL,牛PF浓度为1 000 ng/mL.绵羊PF在浓度为500 ng/mL时,PANC-Ⅰ细胞的PI和SPF最低,而牛PF各浓度下的胰腺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和增殖活性(S-phase fraction,SPF)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牛羊PF对PANC-Ⅰ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影响.牛羊PF使PANC-Ⅰ细胞P53表达上调而P21表达下调.上述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PF对体外培养的PANC-Ⅰ细胞增殖有负调控作用,且牛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不同,可能因为其存在的活性成分有区别.本研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