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林业   99篇
农学   197篇
基础科学   672篇
  1030篇
综合类   1632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393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In order to completely evaluate ammonia emission from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crop canopy absorption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foliar uptake of NH3 applied at two growth stages and the subsequent 15N-labeled N translocation to other plant component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using chambers covered with the soil of a tomato field. Treatments comprised three NH3-N application rates (70, 140, and 210 mg/plot) using 15N-labeled ammonium sulfate. Plants were harvested immediately after exposure for 24 h, and the total N concentrations and 15N/14N ratios were determined. With increased NH3 concentration, total 15NH3-N absorption increased considerably, whereas the applied 15NH3-N uptake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tomato plants absorbed 33–38% and 24–31% of the 15NH3-N generated at the anthesis and fruit growth stages,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71–80% of the recovered NH3 was observed in the leaves and 20–30% of the recovered NH3 was remobilized to other components. Among them, an average of 10% of the absorbed 15NH3-N was transferred into the tomato fruits.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of the tested tomatoes for the foliar uptake of atmospheric 15NH3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15N-labeled vegetative N among different plant components. 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complete evaluation of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the greenhouse tomato fields.  相似文献   
892.
杨仁全  周增产  王纲  田真 《猪业科学》2003,20(11):71-73,9
为了保证进出口动植物的质量,必须检疫,检疫是防止区域性危险病虫害往引种地区传播的重要措施。隔离温室作为检疫机构的配套设施应运而生,其特性在于:可根据工作需要设定温度、湿度、压力、光照等专业参数;每个温室间可选择在正压、负压、常压不同环境下开展工作,有独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除了隔离温室外,还设置了隔离检疫辅助区域,作为隔离温室的配套保障设施。这些辅助区域与隔离温室连成一体,它们彼此既是密封的又是相通的,是检疫区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隔离温室可用于植物的检疫、植物遗传基因研究等科研领域,也可用于一些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植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893.
牦犊牛冷季暖棚补饲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海拔高度3400-3700m的冬春草地上,修建牦犊牛暖棚舍,制作氨化秸秆,于1994年12月到1995年2月对46头1/4野血牦犊牛进行冷季夜间暖棚舍保温和补饲试验。试验群犊牛平均每天每头饲氨化秸秆0.583kg。试验结果:经76天试验,试验群犊牛体重平均增生6.4kg,日增生84.7g,对照群犊牛平均增生-3.5kg,日增生-46.2g,试验嫩犊牛比对照群多增生9.9kg,日增生多130.9g,经t检验,两组间日增生差异极显著(P<0.01)。每头可获经济效益31.61元。  相似文献   
894.
以内保温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日光温室后墙(37墙)加装间距0.4 m的水管(直径0.1 m、长3 m)共28根,蓄热水管总体积0.66 m~3,研究蓄热水管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加装蓄热水管后,晴天时温室内最低气温可提高2.3℃,阴天时提高0.6℃,后墙距墙体内表面0、10、20 cm处最低温度均高于对照,墙体的保温性能明显增强。1月试验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分别提高了5.22、0.71、1.36℃。连续不良天气(3 d)条件下,加装蓄热水管能将日光温室土壤(20 cm)日最低温提高2.6~3.1℃;连续晴天(3 d)条件下能提高2.0~3.7℃。可见,加装蓄热水管明显地改善了温室内的热环境,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太阳能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895.
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光环境,黄瓜群体结构也具一定的特殊性,试验观测了日光温室内南北部的光环境及黄瓜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南部的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北部,黄瓜的叶倾角、叶方位角、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密度等黄瓜群体结构因素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变化.植株南面叶片的叶倾角大于植株北面叶片的叶倾角.在整个生育期黄瓜以30°~40°叶倾角的叶片为分布主体.植株南面方位角分布频率也高于植株北面的方位角分布频率.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密度在生育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这些变化与差异对黄瓜群体内的辐射分布有重要影响,所以此结果为探讨日光温室内的黄瓜群体结构与群体内辐射分布的关系和建立群体内辐射分布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6.
通过调研从放风的操作难易程度、对棚膜的磨损程度及通风量大小等指标分析了目前温室的几种常用放风方式.比较了第5种类型和第6种类型放风方式的特点,计算了自然通风条件下日光温室所需的通风量,并依据"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在热压作用下,以上2种通风方式的风口面积.结果表明:第6种类型放风方式的筒口半径为 25cm,风筒高度为50 cm,屋脊处沿东西方向的布置间距为100cm.前底脚处通风口的有效宽度为20cm条件下基本能满足通风要求.该方法具有操作灵活方便,避免磨损棚膜,利于保护棚膜等优点.第5种类型放风方式在满足屋脊处和前底脚处风口最小宽度为23 cm条件下基本能满足通风要求,该方式能保持棚膜始终处于张紧的状态,不影响采光,磨损棚膜易于更换.  相似文献   
897.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温室工程建设中,采用双层充气膜屋面覆盖出现的兜水、漏水和其他构造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介绍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98.
大花蕙兰温室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花葱兰的温室培养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栽培基质、水、肥以及病虫害等方面,对大花蕙兰的温室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其管理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99.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00.
为了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南京市江宁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后发现设施内土壤pH值显著低于露地,且EC值和NO_3~--N含量显著高于露地,表明设施土壤盐渍化及酸化严重。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选择耐盐品种、改进浇水方法、合理施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