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3篇
  128篇
综合类   8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regarding impacts of historical cultivation on soils for restoration planning is limited even though these legacies can affect land productivity and future land uses for decades. Old fields are often actively transformed through restoration, afforestation, or rehabilitation seeding. Rehabilitation seeding with the introduced perennial grass crested wheatgrass (Agropyron cristatum) was employed on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hectare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old fields in the Great Basin desert region. Seeding continues to be the primary treatment in restoration today, yet a minimal amount is known regarding how the underlying cultivation legacies affect these soils over the long term. We studied sites where rehabilitation seedings overlapped old fields and adjacent noncultivated land to compare soil properties including soil texture, pH,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nitrogen (N), and C:N ratios. Because these sites were identical in all aspects except former cultivation, our approach allowed u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cultivation legacies can be detected in the soil today and explore which soil properties most strongly reflect cultivation legacies using discriminan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separated soils between the two land-use conditions with 95% confidence at all four sites. Of the six soil properties, SOC, N, and C:N ratios were most important for distinguishing the cultivation legacies at three sites, whereas soil pH was most important in one sit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ils remain altered in these formerly cultivated sites even after being reseeded, suggesting that future 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will also be affected.  相似文献   
43.
丛东来  邱晖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298-306,311
基于耦合理论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DEA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1987—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化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采用耦合度和耦合效应指数进行二者耦合阶段、耦合效应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阶段,城市化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度变化曲线为浅口“U”型。(2)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弱耦合到强耦合的转化阶段。西强东弱的耦合度分布正转化为以东西方向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格局。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高值双核心,沈大联系带上辽阳、鞍山、营口、盘锦为次高值分布,东部为低值区域。(3)耦合效应的变化趋势为从负效应到正效应的过程,城市耦合效应长期存在东、西差异。2012年城市群耦合效应出现“质”的变化,全局协调性得到优化。(4)大连的耦合阶段与耦合效应协调同步,耦合作用促进城市发展;沈阳、鞍山、盘锦耦合效益超前于耦合阶段,应适当控制城市化步伐,缓解用地压力,提高社会效益;其余城市大体处在较低耦合阶段,耦合效应没有带来积极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44.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是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鲜有涉及的领域,从低碳视角对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运用AHP方法构建低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针对重庆市低碳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为重庆市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正在向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2005—2011年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水平发挥着主要作用;(2)影响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因子主要是土地低碳水平、土地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反映了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了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土地的低碳集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5.
广西农科院实现科研立项重大突破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农科院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科研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广西农科院科研立项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经验是:在项目策划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尊重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既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又体现政府的意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完成好合同规定的任务指标,又不断创新,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文章指出,整合资源、加强联合、造就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今后科研立项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6.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变化快的特点。在遵循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尽力反映最新标准,适当讲解基本原理的原则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线,实习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图件编制等。  相似文献   
47.
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土地伦理利用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土地利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8.
岩溶山区土壤性质及其对土下溶蚀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区为例,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和测量土壤孔隙度、容重、水分、有机碳含量和pH值的方法,探讨雨季和全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对土下岩石溶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差异显著,雨季溶蚀速率要大于全年溶蚀速率,雨季溶蚀量对全年溶蚀量贡献较大,雨热同期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大小顺序为:林地>草地>菜地>耕地,其中林地最大,耕地最小。土壤有机碳、pH值、孔隙度和水分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下岩石溶蚀速率。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或抑制岩溶作用的进行。林地利于碳酸盐岩石的溶蚀,促进石灰岩地区溶蚀成土速率,在岩溶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9.
Although climate conditions primarily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ing of vegetation, vegetation also influences climate via bio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features such as evapotranspiration, albedo, carbon cycling, trace gas emissions and the roughness of the land surface. Forecasts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next 100~200 years, fueled by an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es, have motiva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surface models (LSMs) that predict changes in vegetation functions. Here, we review how these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to simulate interactive processes between climate and the land surface.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the LSM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50.
生态恢复背景下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恢复林灌草植被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直接结果就是引起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选取黄河中游区无定河流域为对象,以1985,1995,2000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方法与模型,系统研究了生态恢复背景下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草地始终是该流域优势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恢复以大规模治理沙荒及未利用地,恢复林草地景观为主要形式;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推进,耕地转出明显,林、草地新增明显;1995年前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频繁流转,土地利用总动态度在2000年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植被恢复因素驱动下,流域土地利用重心空间漂移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重心均向流域东部下游地区偏移,林、草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