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9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974篇
林业   131篇
农学   1316篇
基础科学   373篇
  1428篇
综合类   2492篇
农作物   791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229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33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59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450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相变材料能够储存或释放显热,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吸收的潜热却相当大。根据相变材料可以吸收环境热能并在需要时向环境发出热能的特征,研究相变材料在粮食仓储中的应用,减小外界环境对粮仓温度的影响,达到恒温绿色生态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
程玉  曾伶 《粮食储藏》2016,(1):5-10
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磷化氢,储粮害虫对其产生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储藏的重大问题。自从发现两个磷化氢抗性基因rph1和rph2,以及完成赤拟谷盗全基因测序以来,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基因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近年来,在抗性基因的鉴定、表达、进化、突变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治理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导。本文就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44.
本研究针对大农户玉米穗储藏的实际情况,研制了大型组合式机械通风玉米穗储粮仓,并对其进行了装粮试验。结果表明:该型储粮仓机械性能稳定,结构组装方便,降水、防霉、防鼠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保证粮食品质。 [关键词] 粮仓|玉米穗|机械通风  相似文献   
45.
High temperature 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limits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roductivity. Climate models predict greater increases in night‐time temperature than in daytime tempera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high daytime and high night‐time temperatures during anthesis on physiologic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leaf level photosynthesis, and membrane damage), biochemic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concentration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leaves), growth and yield traits of wheat genotypes. Winter wheat genotypes (Ventnor and Karl 92) were grown at optimum temperatures (25/15 °C, maximum/minimum) until the onset of anthesis. Thereafter, plants were exposed to high night‐time (HN, 25/24 °C), high daytime (HD, 35/15 °C), high daytime and night‐time (HDN, 35/24 °C) or optimum temperatures for 7 days. Compared with optimum temperature, HN, HD and HDN increased ROS concentration and membrane damage and decreased antioxidant capacity,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leaf level photosynthesis, seed set, grain number and grain yield per spike. Impact of HN and HD was similar on all traits. Greater impact on seed set, grain number and grain yield per spike was observed at HDN compared with HN and H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N and HD during anthesis cause damage of a similar magnitude to winter wheat.  相似文献   
46.
47.
48.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 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 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 kg/hm2和39×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 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 穴/hm2的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49.
椭圆嗜蓝层孔菌(Phellinus ellipsoidea)子实体甲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其乙酸乙酯分部经柱层析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鉴定这11个化合物分别为:苯并(1,2-b,5,4-b′)二呋喃-3,5-二酮-8-甲酸甲酯(1)、原儿茶酸(2)、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3)、原儿茶醛(4)、Hispidin(5)、Hispolon(6)、Inoscavin A(7)、Phelligridin K(8)、Inoscavin C(9)、Inoscavin E(10)和Inonoblins B(11),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0.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粮食生产潜力短期预测的"趋势-波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误差大小反映短期生产潜力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短期内使粮食单产下降;(2)小趋势修正方法是"趋势-波动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将大趋势预测不能包括的短期如气象因素、科技投入、社会因素等影响纳入预测中,提高预测精度;(3)就我国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短期生产潜力的波动越大;同样发达地区短期潜力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4)就短期生产潜力预测精度而言: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预测精度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