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50篇
  免费   2478篇
  国内免费   6233篇
林业   3014篇
农学   4833篇
基础科学   4689篇
  7196篇
综合类   25690篇
农作物   3197篇
水产渔业   2846篇
畜牧兽医   5526篇
园艺   1786篇
植物保护   2584篇
  2024年   344篇
  2023年   821篇
  2022年   1395篇
  2021年   1565篇
  2020年   1694篇
  2019年   1929篇
  2018年   1291篇
  2017年   2081篇
  2016年   2701篇
  2015年   2345篇
  2014年   2351篇
  2013年   2854篇
  2012年   4386篇
  2011年   4249篇
  2010年   3175篇
  2009年   3046篇
  2008年   3139篇
  2007年   3986篇
  2006年   3396篇
  2005年   2573篇
  2004年   2128篇
  2003年   1509篇
  2002年   1142篇
  2001年   980篇
  2000年   911篇
  1999年   744篇
  1998年   595篇
  1997年   531篇
  1996年   459篇
  1995年   477篇
  1994年   385篇
  1993年   415篇
  1992年   377篇
  1991年   334篇
  1990年   311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173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63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为了解经油菜素甾酮处理后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通过在水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酮,观察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若虫生长发育、羽化等行为的影响,评估油菜素甾酮在水稻抗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培养液中的油菜素甾酮可被水稻有效吸收并产生生理活性。经0.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后水稻叶片弯曲程度均显著增加,其叶角分别为对照的3.3~11.0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嗜好性与油菜素甾酮处理浓度密切相关,经较低浓度0.005~0.05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的水稻能显著降低褐飞虱雌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嗜好性,其产卵量为对照的35.0%~73.9%;而较高浓度0.1~5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则增加褐飞虱雌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嗜好性,其产卵量为对照的1.3~1.8倍。0.01、1、5、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的水稻显著降低褐飞虱若虫的羽化率,为对照的32.5%~53.3%。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显著缩短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仅为对照的94.1%~96.9%。褐飞虱若虫存活数和初羽化雌成虫体重分别仅在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下显著降低。表明油菜素甾酮处理水稻可对水稻抗虫防御反应产生影响,其具有作为生态功能分子用于褐飞虱田间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2.
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西部高校本科阶段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调查了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以及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对双语教学过程的要求等问题,据此提出推进西部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3.
薰衣草油与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和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在室内条件下薰衣草油、肉桂油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采用喷雾、熏蒸法测定了薰衣草油和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产卵抑制活性和熏蒸活性,并分析了2种精油的亚致死剂量对雌成螨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较强,经浓度为1%的薰衣草油喷雾处理后,雌成螨、若螨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4.07%和52.22%,LC_(50)分别为0.41%和0.89%;浓度为2%的薰衣草油对雌成螨产卵的抑制作用最强;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的熏蒸活性也较强,熏蒸雌成螨6、12和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0.37%、85.19%和95.19%,LD_(50)分别为0.94、0.59和0.39μL;随精油剂量增加雌成螨运动轨迹紊乱,触壁反射活动减少,移动范围明显减小,而移动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与肉桂油相比,在朱砂叶螨的生物防治中薰衣草油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4.
本文通过室内贴牌水培法及整株法,快速鉴定并验证了2013年采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稻田的50个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贴牌水培法所用的二氯喹啉酸甄别剂量为80mg/L;稗草死亡率越低,其抗性倍数(resistance factor,RF)越高,其中死亡率为0时,整株法测定的RF值高达896.07~1 209.38;贴牌水培法测定的稗草样本对二氯喹啉酸的ED50远低于整株法,但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趋势高度吻合。笔者认为以贴牌水培法测定的死亡率小于40%的稗草样本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风险较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5.
 本文报道了通过微分干涉衬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所观察到的菜豆锈菌的侵入和扩展过程。菜豆锈菌夏孢子萌发多产生1个芽管,偶尔也产生双芽管。芽管以气孔侵入为主,也可从表皮直接侵入。侵入前形成或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气孔侵入的芽管首先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再进一步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由膨大体产生1~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初生侵染菌丝在产生吸器母细胞的部位的后部产生分枝,形成次生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  相似文献   
136.
中国番木瓜出口蒸热杀虫处理研究,包括海南产日升番木瓜鲜果内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和瓜实蝇(B.cucurbitae(Coquillett))的卵和不同龄期幼虫忍耐力比较试验,番木瓜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试验,以及蒸热处理对番木瓜品质的影响等。结果显示,番木瓜鲜果内2种实蝇的耐热力由强至弱的发育期依次为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卵;其中,橘小实蝇的耐热力大于瓜实蝇,以橘小实蝇3龄幼虫的耐热力最强;完全杀灭番木瓜鲜果内2种实蝇的卵和幼虫(死亡率100%)的蒸热处理条件是番木瓜在蒸热室相对湿度60%~70%、约经3~3.5 h果心温度缓慢升温至41℃时,使用饱和热蒸汽(相对湿度90%~95%)25 min内快速升温至47℃后水淋冷却至常温。国产番木瓜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处理进一步确认和验证,在上述蒸热处理条件下,鲜果内总计数量分别为10 000头和32 000头最具耐热力的供试橘小实蝇3龄幼虫全部被杀灭,超过美国采用的机率9(Probit 9)检疫安全水平(99.9968%死亡率),完全可确保检疫安全。同时,蒸热处理后第7天的番木瓜鲜果与对照鲜果品质(包括色泽、口感,以及还原糖、蔗糖、总糖、总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比较测定数据表明,除维生素C的含量有微量损失外,基本可保持鲜果的品质不变。  相似文献   
137.
不同温度下的豌豆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6种温度(12、15、18、21、24℃和27℃)和相对湿度为80%的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豌豆蚜发育和增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并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和周限增长率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豌豆蚜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24℃条件下最大(rm=0.281 0),相应的种群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分别为17.030 9、1.324 5、10.089 3 d和2.466 7 d。  相似文献   
138.
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兰州市1982-2004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如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条件、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近20多年来各因素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对促进兰州市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二化螟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二化螟的分布、危害、防治,抗药性产生和发展,抗药性机理,抗药性测定方法以及抗药性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0.
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果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