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以太平洋牡蛎为原料,研究了牡蛎蛋白酶解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期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性研究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Alcalase酶6种蛋白酶解液中,菠萝蛋白酶与Alcalase酶酶解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37.53%和35.59%,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采用正交试验对这2种酶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菠萝蛋白酶在50℃,pH值6.0,料水比1∶4,加酶量2 400 U/g,酶解时间2 h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Alcalase酶在温度50℃,pH值8.5,料水比1∶4,加酶量1 800 U/g,酶解时间2 h的条件下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2.
通过调查与分析树干不同方位和不同部位的羽化孔数,摸清了泰加大树蜂Urocerus gigas taiganus Beson羽化孔在落叶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泰加大树蜂羽化孔在树干上的分布与树干方位关系不大,而与树干部位密切相关,树干部位越高,羽化孔分布越少,羽化孔在树干3m以下的分布率达81.8%。  相似文献   
193.
对落叶松伐根涂药处理防治泰加大树蜂 Urocerus gigastaiganus Beson幼虫 ,结果表明 ,用氧化乐果、辛硫磷、对硫磷分别兑柴油、水配制的药液或单独柴油涂抹伐根 ,不仅对泰加大树蜂幼虫具有 1 0 0 %的杀虫效果 ,而且还能阻止成虫在伐根上产卵。伐根涂柴油防治泰加大树蜂幼虫 ,方法简便、有效 ,防治成本 1 3 8元 /hm2。  相似文献   
194.
The intestinal flora is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immune system. In this research,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oyster peptides on immune regulation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were investigated in mice treated with cyclophosphami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yster peptides restored the indexes of thymus, spleen and liver, stimulated cytokines secretion and promoted the relative mRNA levels of Th1/Th2 cytokines (IL-2, IFN-γ, IL-4 and IL-10). The mRNA levels of Occludin, Claudin-1, ZO-1, and Mucin-2 were up-regulated, and the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was also activated after oyster peptides administration. Furthermore, oyster peptides treatment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Firmicutes/Bacteroidete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listipes, Lactobacillus, Rikenell and the conten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reversed the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similar to that of normal mice. In conclusion, oyster peptides effectively ameliorated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intestinal damage and modified gut microbiota structure in mice, and might be utilized as a beneficial ingredient in functional foods for immun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95.
加利福尼亚湾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渔场声学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水声学调查与数据分析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声学评估的关键,直接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通过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目标强度、噪声剔除、物种判别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进而为系统了解和掌握加利福尼亚湾渔场经济品种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96.
根据2009年7-8月在哥斯达黎加外海探捕期间采集的281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茎柔鱼样本胴长范围为205~429 mm,优势胴长为260~360 mm,占81.14%;体重范围为0.17~1.69 kg,优势体重为0.2~1.0 kg,占88.26%;雌雄性比约为3.76∶1,性腺成熟度以Ⅲ和Ⅳ期为主,雄性、雌性性成熟的比例分别为94.92%和66.67%;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89.32%。体重与胴长关系W=2.35×10-7LM2.5944。相对于加利福尼亚湾、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个体较小且体型偏瘦,属于小型或中型群体。  相似文献   
197.
长牡蛎成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选择育种工作中,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24个和32个全同胞家系。根据长牡蛎36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肉重和出肉率参数,利用ASREML软件的REML方法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算了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长牡蛎家系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2009年家系的壳高、肉重和出肉率显著低于2010年家系(P<0.05),2009年家系的总重则显著高于2010家系(P<0.05)。除出肉率外,2009年和2010年家系的壳高与其他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壳高和总重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15和0.27±0.13。长牡蛎成体阶段各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的大小不同。本研究估测的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可以为合理制定长牡蛎的育种方案和选择反应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8.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009年9-10月秘鲁外海采集的383尾茎柔鱼胃含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了解调查期间茎柔鱼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认为,摄食等级在9-10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摄食等级9月平均值高于10月。雌雄个体间和昼夜间摄食等级差异不显著(P>0.05)。但昼夜消化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当地时间19:00时(以下类同)为最低,平均为1级,03:00时达到最高,为6级。捕食主要发生在19:00时至21:00时。个体中基本不存在连续性摄食的现象。空胃现象仅在胴长为25~50 cm的个体中发现;20~25 cm胴长组中未发现鱼类,25~60 cm各胴长组中鱼类的比例均最高,胴长大于50 cm的胃含物仅为鱼类;同类残食主要在25~35 cm、40~45 cm胴长组中发生;甲壳类仅在25~40 cm胴长组中发现,但食性选择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9.
2种大洋性柔鱼类角质颚形态识别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杭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6,38(3):225-235
依据中国鱿钓船2013年8~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4年4~7月在中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分别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和傅里叶分析法对2种柔鱼类的角质颚进行识别,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共选取了12项角质颚参数值比较形态差异;角质颚外部轮廓形态通过软件转化为20组傅里叶代码(EFDs)后选取77个傅里叶值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种柔鱼类上、下角质颚形态在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LRL)、下喙宽(LRW)、下侧壁长(LLWL)、下翼长(LWL)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测量法中下喙长(LRL)和下喙宽(LRW)与胴长(ML)之比主成分得分最高;傅里叶分析法显示上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3.58%;下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变异的73.76%。逐步判别分析将上头盖长(UHL)、上喙长(UR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与胴长(ML)之比纳入判别分析函数,总别正确率为95%;傅里叶分析法将18个傅里叶值纳入判别函数,上颚总判别率为97.6%;下颚总判别率为85.7%。总体而言,2种方法对柔鱼类角质颚判别均有效,且上颚区分效果更明显。本文为头足类的种类判别提供了更多的且有效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00.
为了培育壳色性状优良且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系,本研究以5个壳黑第四代家系和5个壳白第四代家系的成贝为基础群体,利用截头法对壳高进行选择,构建了壳黑和壳白快速生长系第一代群体,分析了两个选育群体的壳高和活体体重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长牡蛎收获的490日龄,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选择组壳高较对照组壳高分别提高(9.83?1.68)%和(9.97?1.87)%,体重分别提高(10.16?3.64)%和(11.36?1.96)%。两选育群体壳高的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53?0.09)和(0.405?0.111),体重的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192?0.080)和(0.244?0.123)。本研究表明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方差,在对壳高生长速度直接选择的同时实现了对活体体重的间接选育,可继续通过群体选育提高生长速度。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育出壳色美观、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