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20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riploid Crassostrea gigas were cultured during 13 months in Nestier‐type oyster tray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was evaluated.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seston were recorded monthly. Seventeen oysters were sampled monthly for immunological and condition index (CI) analyses. Samples were obtained as a haemolymph lysate supernatant (HLS). Protein content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Bradford method. The activity of hydrolytic enzym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API ZYM kit and the lysoplate assay. Seston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cycle. Condition index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otein content of HLS. Protein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Eleven hydrolytic enzymes were detected in samples and higher enzymatic activity corresponded to leucine arylamidase and esterase. Leucine arylamidase and lysozyme activity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Oyster mortality was 28% in our modules and 70% in the oyster farm. Oysters showed low values of CI and haemolymph protein content in summer–autumn when mortalit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ulture system.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se stressed oysters may have insufficient energy to invest in their immune system. It appears that oyster mortality in the culture system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animal overcrowding,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salinity.  相似文献   
112.
长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观、组织切片、蛋白质和糖元含量等方面分析了长特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外套膜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结弱组织较厚,糖原含量高3.9倍。  相似文献   
113.
头足类的角质颚具有结构单一和不易腐蚀的特性,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2009年7-8月我国鱿钓船在哥斯达黎加外海捕捞的茎柔鱼样本,对其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其与胴长、日龄、性腺成熟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茎柔鱼样本的胴长范围在25.6~35.8 cm之间,体重范围在447.6~1 122.3 g之间,为小型群体;上、下角质颚的δ13C和δ15 N有所差别,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δ13C和δ15N值随着胴长和日龄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均符合线性关系;不同性成熟度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δ13C和δ15 N值,其中性成熟度为Ⅲ期个体的值最大。δ13C和δ15N值反应出茎柔鱼在生长过程中,其栖息环境从大陆架向大洋转变,活动范围也向着生产力更高的海域聚集,同时与性成熟和个体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建议今后应结合研究海域的浮游生物,对角质颚等不同硬组织及其不同部位稳定同位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了解和掌握茎柔鱼的生态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大瓶螺生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瓶螺雌雄异体,但雌性个体有退化的雄性生殖器官。卵巢呈簇状分枝,输卵管由3部分组成,输卵管Ⅱ多肌肉,输卵管Ⅲ呈螺旋形盘曲。蛋白腺和卵壳腺被结缔组织包裹呈鲜红色、较大,受精室、交接囊、导茎沟包被在蛋白卵壳腺中。子宫腺体化。精巢呈块状,前列腺分为疏松和致密两部分。阴茎鞭状,位于阴茎囊中,阴茎鞘为交配的附属器官,上有鞘沟。腺体有阴茎囊腺、阴茎鞘腺和鞘缘腺等  相似文献   
115.
苹果螺2种群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个种群苹果螺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的质量分数为(14 731±0 0702)%,显著低于自然种群(P<0 05),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为(0 524±0 0571)%,显著高于野生种群(P<0 05)。自然种群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养殖种群高。比较得出自然种群肌肉的营养品质高于养殖种群。  相似文献   
116.
刘璐 《水产科学》2000,19(5):32-33
简要介绍了大瓶螺的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和幼螺的繁殖与饲养。  相似文献   
117.
王朔  薛茗元  杨琼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1,45(1):88-97
为阐明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变化的关系,实验对不育型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糖原、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并与二倍体长牡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闭壳肌和外套膜3种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二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和闭壳肌中的总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8.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南太平洋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资源丰度预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其产卵场环境、气候因子资料,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显示,2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3月产卵场叶绿素a浓度(Chl a)、12月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10月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no index, ONI)与茎柔鱼资源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比较多种预报模型发现,基于2月SST、12月PDO和10月ONI的GM(1, 4)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可用于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9.
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0.
为解析夏季高温期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摄食和代谢生理以及能量/碳分配策略的差异,于2022年8月,以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在山东荣成桑沟湾采用现场流水法测定滤水率、吸收效率、耗氧率、排氨率等摄食和代谢相关生理参数,并基于能量收支方程估算能量分配与碳分配情况。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滤水率、同化效率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氨率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1)。能量收支与碳收支的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摄食能/碳、同化能/碳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排泄能/碳、生长余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泄能/碳、生长余力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的氧氮比波动范围分别为7.91~14.11和59.81~94.19,因此,三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蛋白质,二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和脂肪。研究结果为揭示夏季高温期长牡蛎倍性效应关联的能量分配方式差异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