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31篇
基础科学   1篇
  128篇
综合类   391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268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水稻直立穗型基因多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杂交后代来自同一F4单株的F5世代不同穗型植株为试材,对其茎叶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直立穗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叶片短而宽,叶鞘长且上部节间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2)不同穗型植株2次枝梗、2次枝梗籽粒、2次枝梗空秕率在穗轴上的分布趋势很相近,但是直立穗型2次枝梗空秕率极显高于弯曲穗型,而1次枝梗空秕率在不同穗型间差异不明显,选育1次枝梗籽粒比率高,2次枝梗籽粒主要分布在上部的直立穗型品种,有利于改善结实性;(3)直立穗性状有可能是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132.
百合不同远缘杂交基因型对胚培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目标性状清楚的亲本配制远缘杂交组合类型(O×O,O×A,O×L,O×野生种,O×L A),对不亲合组合10~20 d的授粉子房进行了离体培养。不同种间及种系间杂交组合类型对百合幼胚的萌发及植株再生有一定的影响:O×O,O×A杂交类型的授粉子房幼胚萌发率最高,O×野生种的幼胚萌发率最低。子房切片培养是较适用的培养方法,但需在发现胚萌发初期使其与子房壁剥离,以避免影响萌发杂种的真实性;胚培养效果还与培养条件有一定的关系,MS NAA 1 mg/L 蔗糖6% 琼脂6%,pH5.5是最适用的培养基,较适的培养室温度20±2℃,光照10 h/d,光照强度1000~1500 lx(1只日光灯);培养瓶采用不透气膜封口。胚培养后代以瓶内结球的形式出瓶后,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33.
用地方分离的基因Ⅵ型和Ⅶ型代表株 (LD - 3- 0 0株和LD - 7- 0 2株 )配以传统的LaSota株所制备的灭活油乳苗与LaSota株单价灭活油乳苗进行的免疫效果比较显示 :前者在接种后各个时期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与LaSota株灭活苗免疫鸡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无明显差异 ,至接种后第 4 2天两者均具有 7.3log2 的HI效价。在对具有不同HI抗体水平的试验鸡进行的攻毒试验中 ,对F4 8E9标准强毒株的攻击 ,无论是LaSota株疫苗免疫鸡 ,还是不同基因型灭活苗免疫鸡 ,在HI抗体效价为 6log2 以上时均能 10 0 %地被保护 ;但对不同基因型野毒株的攻击 ,尤其是基因Ⅶ型野毒株的攻击 ,2种疫苗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LaSota株疫苗免疫鸡HI效价为 6log2 时 ,对不同基因Ⅶ型野毒株的攻击 ,保护率只有 0~ 2 0 % ;而具有 6log2 效价的不同基因型疫苗免疫鸡则对不同基因Ⅶ型野毒株的攻击具有 6 0 %~ 70 %的保护率 ;当HI效价达 8log2 左右时 ,LaSota株疫苗免疫鸡对基因Ⅶ型野毒株的攻击也只有 80 %的保护率 ,而不同基因型疫苗免疫鸡已能 10 0 %地被保护 ;LaSota株疫苗免疫鸡只有在HI效价在 9log2 以上时 ,方可 10 0 %地抵抗基因Ⅶ型野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34.
以5个毛白杨基因型(TC121、TC152、TC332、TC510和TC970)叶片为外植体,研究毛白杨不同基因型叶片再生能力的差异,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设计,建立并优化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毛白杨叶片离体再生能力受基因型的影响,基因型间的叶片再生率差异显著.其中基因型TC152再生率最高,在MS + 6-BA 1.0 mg/L + NAA 0.05 mg/L + 蔗糖 30 g/L + 琼脂 6 g/L 培养基上可达到97.0%;基因型TC970在MS + 6-BA 0.5 mg/L + NAA 0.05 mg/L + 蔗糖 30 g/L + 琼脂 6 g/L 培养基上再生率可达到94.7%;经培养基优化后,基因型TC332再生率提高至72.3%,而基因型TC510和TC121再生率仍低于50.0%.   相似文献   
135.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磷胁迫反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施磷肥和正常施肥条件下,对50个玉米自交系的可见展开叶、黄紫叶、株高、穗位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生物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胁迫条件下,多数自交系表现苗期生长受阻,发育迟缓,可见展开叶数减少,黄紫叶数增加:成株期株高、穗位高及地上部分生物产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可见展开叶数与后期地上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苗期可见展开叶数可以作为玉米自交系对磷胁迫反应敏感与否的形态指标.根据生物产量聚类的结果,将玉米自交系分为磷胁迫反应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自交系555—2,T7913,87—8,辽5114,A60,560和豫06—103等对磷胁迫反应不敏感,为磷素高效利用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6.
为研究镉毒性与中华稻蝗种群等位酶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将采自山西省原平市的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进行镉的LD50急性毒性实验,并对所研究个体进行等位酶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LDH、GPI、PGM和ME均为多态基因座位。在LDH、PGM、ME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个体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PGM及ME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预期值,且LDH、PGM、ME为杂合体缺乏(F〉0);在GPI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GPI基因型频率符合哈-温(H-形)平衡预期值,而GPI为杂合体过剩(F〈0)。中华稻蝗在这4个基因座位具有较高的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A=2.5),平均观察杂合度(Ho=0.314~0.325)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71~0.496)。结论:由于中华稻蝗种群不同基因型对Cd^2+的敏感性不同.因而导致其不同基因型死亡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7.
湖羊蛋白酶遗传型结构及系统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湖羊品种进行遗传检测,在所检测的12个位点中的11个(Alb,Tf,Alp,Lap,Ary-Es,Hb-β,X-p,CA,Cat,Ly和Le)具有多态性,仅Po位点为单态,多态座位比例为91.7%,在27个等位基因中,只有Po^R,Tf^A,Hb-β^A,CA^F和Fe^L的估计可靠程度分别为0.5222,0.7458,0.5222,0.6212,0.8990和0.9070外余21个等位基因估计可靠程度均在0.9545以上。说明“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在特定遗传背景下是一种有效的抽样方法。湖羊的平均杂合度比国内其他绵羊种群偏低,而与国外其他群体相比,平均纯合度偏低。引用国内外14个绵羊群体的相同资料,根据血液酶和其他蛋白质变异的10个基因座位共计3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湖羊与蒙古羊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对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的成就进行概述,分析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对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影响,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林木遗传改良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抗性等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一或者几个树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成为可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基因的水平对认识林木的遗传本质提供了信息,也丰富了传统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加速林木遗传育种的进程;基因组学只是辅助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理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9.
The nucleoprotein (N) and glycoprotein (G) of 11 Korean rabies virus (RABV)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animals diagnosed with rabies between 2008 and 2009 were subjected to molecular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Six isolates originated from domestic animals (cattle and dogs) and five were obtained from wild free-ranging raccoon dogs.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N gene among all Korean isolates ranged from 98.1 to 99.8%, while those of the G gene ranged from 97.9 to 99.3%. Based on the nucleotide analysis of the N and G genes, the Korean RABV isolates were confirmed as genotype I of Lyssavirus and classified into four distinct subgroups with high similarity.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Korean isolates we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n-Korean NeiMeng1025B and 857r strains,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rabid raccoon dogs in Eastern China and Russia,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Korean RABV isolates originated from a rabid raccoon dog in Northeastern Asia.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Korean RABV isolates revealed no substitutions at several antigenic sites, indicating that the isolates circulating in Korea may be pathogenic in several hosts.  相似文献   
140.
基因型对红三叶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不同红三叶品种的异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基因型对红三叶的异黄酮总含量影响显著,4个供试材料的异黄酮总含量为:新品系R-1>瑞德>岷山>多丽.基因型对红三叶各异黄酮单体含量变化影响不同,对大豆黄素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刺芒柄花素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小.红三叶积累刺芒柄花素的能力最高,其次是鹰嘴豆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