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99篇 |
免费 | 989篇 |
国内免费 | 308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30篇 |
农学 | 2577篇 |
基础科学 | 12篇 |
1031篇 | |
综合类 | 8516篇 |
农作物 | 1891篇 |
水产渔业 | 1104篇 |
畜牧兽医 | 6296篇 |
园艺 | 1015篇 |
植物保护 | 1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377篇 |
2022年 | 778篇 |
2021年 | 920篇 |
2020年 | 946篇 |
2019年 | 1021篇 |
2018年 | 774篇 |
2017年 | 1037篇 |
2016年 | 1258篇 |
2015年 | 1144篇 |
2014年 | 1098篇 |
2013年 | 1071篇 |
2012年 | 1664篇 |
2011年 | 1671篇 |
2010年 | 1294篇 |
2009年 | 1256篇 |
2008年 | 1155篇 |
2007年 | 1306篇 |
2006年 | 1076篇 |
2005年 | 854篇 |
2004年 | 618篇 |
2003年 | 502篇 |
2002年 | 374篇 |
2001年 | 373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10篇 |
1956年 | 18篇 |
1955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目的是检测荷包猪FUT 1和Mx1基因位点多态性及其与免疫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指标白介素-4(IL-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α-干扰素(IFN-α)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荷包猪FUT 1基因和Mx1基因Hin6I点酶切位点上显示多态性,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G和AA型,在Mx1基因其他两位点处未发现多态性;荷包猪免疫指标IL-4、sIgA、IFN-α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大白猪(P<0.05),但抗性基因型与免疫指标间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32.
蒙古马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多态性及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与蒙古马毛色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半巢式PCR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蒙古马STX17基因第6内含子的多态性以及不同毛色蒙古马皮肤组织中STX1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巢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青毛蒙古马第6内含子处存在4.6 kb的重复片段,在其它毛色中不存在该重复片段;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蒙古马青毛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骝毛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证明蒙古马STX17基因与其青毛表型具有典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大白猪和长白猪EPOR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基因作为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来检测EPOR基因第4内含子C\T突变多态性,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猪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存在AA、AB和BB共3种基因型,在2个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利用SAS 8.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不同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和初生重(WB)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B、AA基因型个体(P<0.05);经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均表现为正效应。大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NBA和WB都高于AA型和AB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A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都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质体介导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为构建疾病模型动物及抗猪瘟病毒转基因猪提供技术平台。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将培养至3~5代的胚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不同浓度脂质体和重组质粒,以及不同转染时间的组合中,2 μL脂质体介导1.5 μg重组质粒,转染6 h时可获得19%的转染效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剂量和时间组合(P<0.01)。这些结果表明,脂质体、重组质粒及转染时间的优化组合,能有效介导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35.
为了探讨豆科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形态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MtNRT1.3表达和氮吸收的影响。试验设有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处理(对照组,Con)、施铵态氮(NH4Cl—T1)、硝态氮(NaNO3—T2)和混合氮(铵态氮、硝态氮1:1混合—T3),各形态氮肥施加总量为按纯氮250 mg(每1 kg土)。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了紫花苜蓿中的氮含量,施加各种氮肥均提高了紫花苜蓿根中MtNRT1.3基因的表达量,且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正相关性(P<0.01)。相比于铵态氮肥,施加硝态氮肥不但可增加植株中硝态氮含量,而且能提高植株铵态氮含量;相比于单施硝态氮和铵态氮肥,混合氮肥对提高植株氮含量效果最好;施加硝态氮肥更有利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累积。因此,对紫花苜蓿施加氮肥应重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增加硝态氮的比例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核酸疫苗在小鼠攻毒试验中的免疫保护效果,以PCV-2 GXWZ-1株为模板,扩增出ORF2基因及其截短基因8个片段(A(ORF2)、B(51-100aa)、C(101-150aa)、D(181-235aa)、E(151-200aa)、F(51-150aa)、G(101-235aa)、H(51-235aa)),将其插入到pcDNA3.0载体中,构建出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至PK-15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瞬时表达情况。将试验小鼠随机分成9组,其中免疫组7组,阴阳性对照各1组,将纯化的真核表达质粒对小鼠进行组合免疫;二免后,用经处理过的PCV-2 GXWZ-2株阳性病料悬液腹腔注射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小鼠,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后进行体重记录、病理切片制作及PCR检测。结果表明:共有6个真核表达质粒成功在PK-15细胞中表达。在攻毒后的3周内,阳性对照组小鼠PCR诊断均为阳性;免疫组中,部分组小鼠在攻毒后第1周或在第2周为阳性,到第3周时各免疫组小鼠全部为阴性;阴性对照组始终为阴性。免疫组在病理保护学方面明显优于非免疫对照组,非免疫对照组的体重增长速率略低于免疫组和阴性对照组。由此可见猪圆环病毒2型核酸疫苗在小鼠攻毒试验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38.
中国荷斯坦牛乳蛋白分子遗传多态性和产奶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北京两个主要牛场共采得18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RFLP方法对Kappa酪蛋白、Beta乳球蛋白(βlg)和Alpha乳白蛋白(α-la)进行了基因型的鉴定,并结合产奶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牛群中上述3种乳蛋白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K-cnA79%,K-caB21%,β-lgA43%,β-lgB57%,α-lgB100%,K-CN和β-lg基因位眯对产奶量没 相似文献
39.
宿主域扩大的重组救活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外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克隆的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DNA与重组救活可线性化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载体病毒 (BacPAK6 )DNA在昆虫细胞中发生重组 ,经累代筛选获得了既可感染家蚕又可感染秋粘虫细胞Sf 2 1的宿主域扩大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HyBacPAK6 )。HyBacPAK6DNA经Bsu36Ⅰ酶切后与含植酸酶基因的转移载体pVL1393 phy在家蚕细胞中重组后 ,通过蓝白斑筛选发现重组率可达 90 %以上。然而以杂交病毒为载体的外源基因表达量仅为以BmNPV为载体病毒的表达量的 2 0 %左右。分析认为HyBacPAK6可用于表达一些对蚕体有害的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40.
细胞凋亡的常用调控基因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细胞凋亡主要受基因的控制,现已发现许多基因对细胞凋亡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通常将这些基因分为两大类,即细胞生存基因和细胞死亡基因。一般认为与细胞生存有关的基因包括C-myc,C-abl,Ras,V-src,Bcl-2,EIB,LMW5-HL,C-kit和Bcl-x等;与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包含P^35,P^53,RB,DCC,WT-1,CpGv,Bcr-abl,V-erb-A,tats20,DAD1,ADO/Fas,TGF-β,TRP-2,RP-8,TRPM-2,SGP-2,TIA,Bax,ICE,C-rel,irrecrst等。本文对目前使用较多研究较深入的几种凋亡调控基因,即C-myc基因,Bcl-2基因,P^53基因,ICE基因,Fas基因及FasL和Cdc2基因的来源,作用和相互间关系的研究近况,予以综述,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